第626章 郭太後:沒有妹妹怎麼辦?(3 / 3)

有郭建從中牽線搭橋,劉封就和郭太後之間,第一次建立起了直接對話的渠道,這是繼甄宓南奔荊州之後,劉封再一次和魏國的後宮勢力聯係上,對接下來重新構築漢魏關係至關重要。

郭建到來荊州,劉封對此很是重視,親自設私宴接待。席間,看到風塵仆仆前來的郭建,劉封開始畫起大餅來。

“叔始,你放心,郭家的人,想留在大漢,我一定好好相待,要是想去洛陽,我也不會攔著。其實,上一次漢軍出兵涼州,主要打的是盧水胡,而不是魏國,司馬昭的那些魏兵,隻是捎帶上了而已。”

“漢魏皆是漢人王朝,同出一脈,以我的想法,漢魏兩家,能夠休兵罷戰,讓百姓休養生息,才是正理。”

漢吳江夏大戰已經開始,這個時候要是魏國聯合吳國,一起對蜀漢動手,那劉封就算有三頭六臂,也很難擋住魏吳的合攻。

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魏國內部找到對蜀漢抱有友好態度的合作者。

綜合來看,也隻有郭太後能夠爭取,其餘兩個曹爽、司馬懿,都不可能對劉封抱有什麼好的態度。

“丞相言之有理,太皇太後、金鄉公主、南鄉公主,都在荊州,若是兩國交兵起來,為難的是她們,建回轉洛陽之後,一定將丞相的善意轉呈給太後,漢魏要世代友好,攜手並進才是。”

西平郭氏地處涼州,漢人少,胡人多,郭建從小也沒少受胡兒欺淩,這時也是感同身受。

西平郭氏這一次大遷移,本來是一件難上加難的事情,但因有劉封的支持,順利的讓郭建不敢想像。

傳說中的劉閻王、劉屠夫,成了劉善人。

在此之前,郭建從司馬懿、曹爽等人口中,多聽到對劉封的詆毀之言,這一回接觸下來,才發現根本不是那麼回事。

劉封哈哈一笑,郭建表露出善意,這對蜀漢分化魏國朝堂的力量有幫助,不過,單靠郭太後這幾個人實力還是單薄,劉封決定再給她一個臂助。

“叔始,我聽說你們西平郭氏,是在昭帝時由太原太原徙居隴西,然後又從隴西分支到的西平郡,既然同出一郭,太後何不主動與郭征西將軍聯絡,郭氏手裏有了兵權,那在朝堂上就有了說話的底氣。”

郭建聽劉封說起郭淮,神色一黯,說道:“丞相有所不知,當年太後入宮之時,曾與郭將軍之弟郭配有過歸籍的提議,但卻被太原郭氏給回絕了,為此,太後心裏一直堵著一口氣。”

劉封倒不知太原郭氏、西平郭氏還有這一段典故,不過,郭配當時回絕也是正常,郭夫人隻是入宮為美人,西平郭氏是郭家一脈分支之分支,與太原郭氏根本沒辦法相比。

“叔始,此一時彼一時,當初太後身份不顯,郭配瞧不上也是正常,現在太後是宮中之首,皇帝之母,地位和身份皆是不同於往,我想太後要是傳詔,郭配他必俯首低頭。”

“太原郭氏內部,也一樣會有爭鬥,郭配隻是次子,真正做主的人,應是郭征西,叔始回洛陽之後,可以直接諫議太後,與郭伯濟書信關係,伯濟兄打仗的本事,我劉封也是佩服的,想來眼光也一樣不會差了。”

劉封站在郭太後的立場上循循勸導,其洞察人性的說法,讓郭建大為佩服。

郭建感動的大發感慨,連連點頭道:“丞相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怪不得金鄉、南鄉都願意跟著丞相,而不願回轉魏國。我臨來之時,太後還有言相囑,要我在西平族中,尋一貌美溫賢的女子,送給丞相納為妾室。”

西平郭氏隻是分支,人丁滿打滿算也就千餘口,再除除減減,能出郭太後這一個美人已是僥中之幸,再想尋一個美女出來,難度很大。

其實,郭太後的年齡隻有二十七、八,配上劉封倒是真合適,但可惜,有魏國太後的身份,隻能無奈作罷。

郭建對此深以為憾。

“叔始,你回去之後,一定要和太後說清楚,若是西平郡太後家族中的族妹,出於漢魏兩家友好,我劉封不會推辭,但若是太原郭氏的女子,那就算送來了,我也會退回去,這一點,還請太後見諒。”

劉封鄭重的和郭建再三叮囑,西平郭氏送女倒沒什麼,隻要不是太原郭氏就行。

太原郭氏是世家名望大族,但在魏晉時期,郭家的女兒名聲卻是臭不可聞,可以說是誰娶誰倒黴。

比如郭配的女兒郭槐,就是曆史上最有名的妒婦,這個女人在嫁給賈充之後,逼得賈充的兩個兒子身死,更可怕的是,郭槐還生了一個比她更嫉妒的女兒:賈南風。

想到曆史上最有名的一代妒後,劉封就心中震憾。

娶妻娶賢,納妾納美。

傳說中賈南風相貌醜而短黑,性情又凶妒暴虐,手段殘忍極端,這樣的女人,不要說納進府內,就是傳些風言風語,都有可能會造成喧然大波。

司馬衷這個傻子皇帝能忍受賈南風,劉封可忍不了。

——

郭建滿意的回轉洛陽。

至於他能不能順利的說動郭太後,又能不能化解魏國對蜀漢的敵意,劉封沒有過多去關注,他隻是吩咐柏靈筠注意荊州南陽郡、信陽一帶的魏軍動向,以便鄧艾、文欽及時作出應對。

同時,劉封又給鄂煥和廖化傳書,告訴他們要做好撤退的萬全準備,真要是魏國方麵真的出兵的話,放棄最靠近洛陽的宜陽飛地,也不是不可以。

在送走郭建之後,劉封帶著中軍移駐陸口,開始積極準備對吳國的反擊行動。

外交層麵的博弈,無非就是一拉一打。

真正決定勝負的,還是在戰場上。

江夏戰場上整個的態勢,最內圈是夏口城的步家,步闡和步練師的族兵約有萬餘人,戰鬥力一般,優勢在於軍資充足,隻要不出現叛徒,守城一年半載不成問題。

中間一層是孫峻、朱然的吳軍主力,有近三萬人,連同輔兵在內,對外號稱五萬人,這五萬軍隊也是孫權手中最大的一支野戰機動軍隊。

在後續的武昌、柴桑方向,吳國還另有呂據、諸葛恪等部的援兵,總兵力全加起來,有近七、八萬之數。

對吳國來說,此次漢吳大戰動用的兵力,是劉備當年東征之後最大的。

這些年,隨著北方僑民的南遷,還有掃蕩山越的所獲,吳國不缺青壯男丁,拉出一支可戰的軍隊也是輕輕鬆鬆。

當然,可戰並不代表能戰。

由山越兵和流民兵組成的吳軍,戰鬥意誌一直是個大問題,他們不知道為誰而戰,也不想為孫權的妄為送了自己的性命。

隨著年紀的老邁,孫權的疑心病越來越重,手握重兵的大都督陸遜,已經不能得到孫權的完全信任。

在江夏郡最外麵的一層,是蜀漢還未完全形成的半月形包圍圈。

陸口、長沙方向,有劉封剛剛新建的中軍,聚攏了張苞、習隆、梅敷等數支郡兵,人數約在三萬餘人。

安陸方向,有關興統一指揮蜀漢的北路軍,征調了竟陵、當陽等地的郡縣兵馬,麾下有文休、文武等將兵近二萬人。

文聘在歸漢之後,不願與魏國為敵,選擇了歸家休養。

劉封也不為難於他。

文家既然到了南郡,那早晚要出仕,不然的話,文家在幾代之後,就會淪為地方小族,最後分崩離析。

在更靠後的江陵,蜀漢荊州刺史府正在進行全麵動員,可發動青壯近六萬,用於後方的軍資輜重運輸,必要時也有可能遣上戰場。

當然,這些青壯輔兵的戰鬥力甚弱,真指望他們上戰場,那荊州就危險了。

鄧艾、丁奉、文欽各部,在得了劉封協同作戰的命令後,也是聞風而動,作出向吳境運動的態勢,以吸引當地吳軍的注意力。

特別是駐守在潛山、六安的丁奉,頻頻向合肥的吳將全琮發起襲擾,可以說,除了東線廣陵的陸遜一軍沒有什麼異常外,西線、中線的吳軍也皆被牽扯了進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