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山之銅(2 / 2)

目錄上,王永興的《懷念陳寅恪先生》、辜振甫的《嵇康為什麼被殺》、黃裳的《關於柳如是》、金興堯的《嚴嵩父子》、舒蕪的《天問樓堪詩記》五篇文章前,用鉛筆各畫了一個三角符號,顯然是表示讀過或欣賞的意思,而在黃裳的《關於柳如是》這篇文章後麵又有一個批注,乃是:“極好!”看來這幾篇文章便是這位讀者很欣賞的意思了。再翻開此書的內文,大多讀過的文章皆有各類批注,而以黃裳的這篇文章批注最為多,

標題旁的批注是:“老一輩學問豐富,雖一文,才何逮也。2001.8.27”。其中“雖”字用繁體,字跡也有剛勁之態。在黃裳此文中提及的牛僧儒的《周秦行紀》下麵,則批注有:“牛僧儒此書甚好。”在黃裳寫及柳如是與錢牧齋出遊,錢看到一處清泉,想脫襪洗腳,柳如是則在一旁冷笑:“你當這是秦淮河嗎!”黃裳對這個小故事評價說:“隻一句話,就完全吐露了她對錢牧齋的鄙視、厭惡。”這位讀者則在此處畫線,並批注為:“女中傑,有性格。”

我起初將此位朋友標注的文章讀過一遍,均是佳篇入目;又將這位朋友有標注的文章讀過,也是頗有收獲;隨後我又將一些似乎沒有被他讀過的篇章,也讀過了。整體來看,這位朋友是有見識也頗有腹藏的,讀書也很細,一個別字也被他挑了出來。那些似乎沒有被他翻過篇章,大多是一些考證文章,且從辭章上來講,還是比較呆板的。相比他所欣賞的黃裳、舒蕪、金興堯、辜振甫等人的文章,除了文史功底不差之外,乃是這些大家還是非常講究文章的做法的,特別是他極為稱道的《關於柳如是》,頗具深厚淩厲又不乏款款之柔情,是黃裳這位隨筆大家文字生涯中的優秀代表篇章。

可見此位讀者朋友非常關注文章的做法。還有一個例證,便是此書中收有一篇辛雨的文章《讀袁宏道詩文集隨筆》,雖然此文不在他欣賞之列,但文章中也多有批注,想來袁宏道的文集隨筆這個題目是他的興趣所在吧。

仿佛與一位同道一起閱讀,且受他指教,與他切磋,又從中頗得益處,這種舊書的讀法,令我想到幾年前讀香港梁文道的訪談錄,其中寫及了他的朋友陳智德的趣事。陳是梁的好友,也是一名詩人,研究過一段時間的文獻學,後來專攻香港新詩史。

失業約有一年半之久,但這位陳博士最大的愛好依然是去舊書店裏不緊不慢地淘書,他說自己喜歡逛舊書店,因為“逛舊書店是很隨意的,仿佛像喝了一杯咖啡或飯後的散步”;而在舊版書與新版書的取決上,他更喜歡前者,因為原版書與再版書在一些細節上會有很大的不同,“而且你讀原版書時,你會覺得那就是當時的作者或讀者所看見的模樣,仿佛重返作者新書發布時的麵貌。”特別是他下麵的這段話,幾乎便是我讀這冊舊書的感想:“有時候你會在其他舊書中發現相片、剪報、書簽、郵票甚至鈔票,一個活過的人留下的痕跡。”“你會發現一位跟你一樣喜歡同一本書的前輩,有一種傳承的感覺,我仿佛在繼承他的閱讀,他們會在書裏麵寫上評語,筆記……”

二○一六年四月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