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集子中本來有幾個係列性的寫作計劃,但因諸多因素都半途而廢了。其中,“書林一枝”原為文藝報《書香中國》專刊所撰寫的專欄,前後持續了近三年的時間,其中所談多為傾心的時下佳構,本想成為一本“微書話”之類的集子,但終於沒有堅持下去;關於黃裳、穀林、董橋等前輩文章的議論,係我對文章之美的一點初步的嚐試;對邵燕祥、韓羽、李文俊等作家和學人的訪問,則是為《邊緣藝術》雜誌所開設的“書房畫室”專欄,起初也是想結集成冊的,但終於也沒有做成。此冊編成之際,重溫這些舊作,頗感寫文章真如謀人事一般,不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地步,是真難如人意的。對於沒有完成的這些計劃,想來也是無須遺憾的。年初,花城林菁女史寄贈了一冊汪曾祺的《食豆飲水齋閑筆》,成了那段時間的枕邊書。汪先生是我心儀的作家之一,他的這冊新編集子被列入該社策劃的“書蠹叢書”之中。拙集也能加入這套文叢,真是一種寫作者的福分呢。
2016年9月19日
這本集子中本來有幾個係列性的寫作計劃,但因諸多因素都半途而廢了。其中,“書林一枝”原為文藝報《書香中國》專刊所撰寫的專欄,前後持續了近三年的時間,其中所談多為傾心的時下佳構,本想成為一本“微書話”之類的集子,但終於沒有堅持下去;關於黃裳、穀林、董橋等前輩文章的議論,係我對文章之美的一點初步的嚐試;對邵燕祥、韓羽、李文俊等作家和學人的訪問,則是為《邊緣藝術》雜誌所開設的“書房畫室”專欄,起初也是想結集成冊的,但終於也沒有做成。此冊編成之際,重溫這些舊作,頗感寫文章真如謀人事一般,不到天時地利人和的地步,是真難如人意的。對於沒有完成的這些計劃,想來也是無須遺憾的。年初,花城林菁女史寄贈了一冊汪曾祺的《食豆飲水齋閑筆》,成了那段時間的枕邊書。汪先生是我心儀的作家之一,他的這冊新編集子被列入該社策劃的“書蠹叢書”之中。拙集也能加入這套文叢,真是一種寫作者的福分呢。
2016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