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日本投降前夕,人們都嗅到了勝利的味道,驅除賊寇已是近在咫尺。這時,劉文典又提出了另一個新鮮的問題:日本失敗以後,對他們的態度該是怎樣的?
太多人都在為中國即將取得的勝利歡欣鼓舞,忽略了戰勝之後的事,劉文典則冷靜地思考著這些。
那時,很多人都為日軍屠殺國人,屠戮山河而切齒,劉文典也不例外。中國對日本的仇恨,建立在日軍的每一刀每一炮上。一如今天,提起日本,很多中國人還是不能輕鬆地一笑了之——那是幾千萬中國人血脈骨肉的仇恨,怎能因時間而消失?曾經在血刀下失去生命的,可能就有我們的國人。畢竟,並不是每一句失敗認錯,都能換回原諒。
如劉文典所說:“論起仇恨來,我們中國之於日本,真是仇深似海,遠在法國和德國的仇恨之上。說句感情上的話,把(日本)三島毀成一片白地,也不為殘酷,不算過分……”
劉文典是個隨性之人,但那也隻是在詩詞古文之上,在談及嚴肅認真、事關重大的事情時,他是謹小慎微的。燒殺搶掠,以牙還牙,這並不是劉文典對戰敗日本的最終想法,他有更長遠的思量。
“不過關於國家民族的事,是要從大處遠處想的,不能逞一朝之忿、快一時之意。我們從東亞的永遠大局上著想,從中國固有的美德‘仁義’上著想,固然不可學克萊孟梭(法國內閣總理)那樣的狹隘的報複,就是為利害上打算,也不必去蹈法蘭西的覆轍。所以我的主張是:對於戰敗的日本務必要十分的寬大……”
劉文典主張對投降的日本寬大處理,當時的人們對於這一提議是強烈排斥的。由於對日仇恨太深,稍有沾惹日本的事,哪怕一丁點,都有可能被連帶上恨意。劉文典的這一言論招致多少人的非議,是可以想象的。
隻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絕不是他劉某人的性格,如此猥瑣行徑怎與他有關?他心裏所想的,皆是為國家發展考慮,顧不得什麼反麵影響。在他看來,中國固有的仁義美德要發揚下去,以德報怨該是中國人真正的操守。他建議,中國不應要求日本割地賠款。這看起來似乎處處維護日本,更重要的是,他長子的死便是日本人間接造成的。如此看來,劉文典是不是“瘋了”?
他也是個父親,還是個慈愛的父親,自己年輕的兒子命喪敵人之手,誰會不心痛?可歎的是,他咬住了牙,沒有要敵人的血肉,而是以局勢的眼光看待這一問題,其隱忍不可不謂“偉大”。
國之殤殤,令人悲歎,手刃血敵也是道義,但民族大計更為重,怒火心中燒,錚錚一丈夫。飲下一杯酒,踐行親人,劉文典隻能把對兒子的思念深埋心中。
“中國和日本這兩個國家民族的關係,是東洋和平的基石,近日應付處理稍有失當,就會種下將來無窮的禍根……”劉文典之操守堪稱偉大,其智慧也的確深不可測。他不是單純地原諒日本人的行為,而是看到了每一步之後的險境。
1944年,日本投降前夕,人們都嗅到了勝利的味道,驅除賊寇已是近在咫尺。這時,劉文典又提出了另一個新鮮的問題:日本失敗以後,對他們的態度該是怎樣的?
太多人都在為中國即將取得的勝利歡欣鼓舞,忽略了戰勝之後的事,劉文典則冷靜地思考著這些。
那時,很多人都為日軍屠殺國人,屠戮山河而切齒,劉文典也不例外。中國對日本的仇恨,建立在日軍的每一刀每一炮上。一如今天,提起日本,很多中國人還是不能輕鬆地一笑了之——那是幾千萬中國人血脈骨肉的仇恨,怎能因時間而消失?曾經在血刀下失去生命的,可能就有我們的國人。畢竟,並不是每一句失敗認錯,都能換回原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