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批魯疑風起(1 / 2)

雖然不知真實情況如何,但這首諷刺劉文典的文章中,也能大致地了解那堂課的內容。滿滿譏諷語,句句叔雅言。劉文典過激的言行引來了社會輿論的一邊倒,眾多媒體和學生盡數支持他們心中的民主戰士——魯迅。

雲南大學教授蒙樹宏,在《魯迅史實研究》中大概交代了這次事件所帶來的後果。當時的《大觀晚報》《正義報》《朝報》《朝報晚刊》《平民日報》《觀察報》《昆明夜報》等報紙紛紛發表文章支持魯迅,批評劉文典的狂徒之舉,其中以《觀察報》和《正義報》最為激烈,時不時地發表言論評論此事。

大小報紙,林林總總,反對劉文典不當言行的文章達27篇之多,而他身後的支持者卻寥寥無幾,讚同他的文章僅在報紙上發表兩篇。毫無疑問,劉文典又一次將自己推向了風口浪尖。

其實,這場風波的起因完全沒有必要,文人之間,本來就難免因學術觀點及思想迥異而生旁枝,是不必小題大做的,可仍要一提的是,劉文典會被推至浪口,自然與之平素心直口快、“狂妄”驕傲有關。

在劉文典原稿不知所蹤之後,人們從這些報紙上猜測到了那堂課上他關於魯迅的一些言論,當日所述大致觀點如下:

一、他和魯迅的人生觀是不同的,魯迅以為人世太壞、陰險、欺騙、虛偽,等等,真是層出不窮,但他則認為人都是很良善的,他活了六十多歲,就沒有遇到過一個壞人。

二、魯迅是一個鬥士,但鬥士並不一定了不起。

三、魯迅小說所用的典故,譬如引車賣漿一典,翻遍古今的辭典都找不出,也就是說魯迅用典的不古不文不恰當。

四、魯迅的小說取材,隻專就一個地方的來取,而不取普遍的地方,而尤其隻會寫他家鄉浙江的風景,譬如烏篷船之類。

五、莎士比亞作品的偉大,就偉大在把他的作品翻譯成任何一國文字,任何一國的人都懂,而魯迅小說取材的偏僻隻是一部分人懂而多數人是難懂的。

六、魯迅他算不得一個思想家,因為他對中國的哲學還沒有研究透徹。

七、要研究小說就要懂佛理——印度佛理。魯迅不懂佛學,更不懂印度學術,所以中國的小說源流他並說不清楚。

八、魯迅的《中國小說史略》抄了日本鹽穀溫的一部分著作,但魯迅不會這樣傻的,大概是參考吧。顧頡剛說了他這件事,他就和顧頡剛鬧得不可開交,這足見魯迅氣量不夠。

九、魯迅的私德不好,他和他兄弟周作人就很水火。但文學家都是神經質的,兩個神經質遇在一塊,當然要打架,這是可以原諒的。

十、魯迅說中國革命不會成功的,這是他錯誤的地方,一個民族既然會革命,那當然會成功,命都會革,而硬要說不會成功,這是不合邏輯的。

十一、魯迅隻會作短篇小說,如《紅樓夢》那樣的長篇小說,敢說他作不出,如《金瓶梅》,敢說他更作不出。我們中國的革命小說革命到《金瓶梅》,可以說革命到頂,魯迅的小說怎樣能夠比呢?

雖然不知真實情況如何,但這首諷刺劉文典的文章中,也能大致地了解那堂課的內容。滿滿譏諷語,句句叔雅言。劉文典過激的言行引來了社會輿論的一邊倒,眾多媒體和學生盡數支持他們心中的民主戰士——魯迅。

雲南大學教授蒙樹宏,在《魯迅史實研究》中大概交代了這次事件所帶來的後果。當時的《大觀晚報》《正義報》《朝報》《朝報晚刊》《平民日報》《觀察報》《昆明夜報》等報紙紛紛發表文章支持魯迅,批評劉文典的狂徒之舉,其中以《觀察報》和《正義報》最為激烈,時不時地發表言論評論此事。

大小報紙,林林總總,反對劉文典不當言行的文章達27篇之多,而他身後的支持者卻寥寥無幾,讚同他的文章僅在報紙上發表兩篇。毫無疑問,劉文典又一次將自己推向了風口浪尖。

其實,這場風波的起因完全沒有必要,文人之間,本來就難免因學術觀點及思想迥異而生旁枝,是不必小題大做的,可仍要一提的是,劉文典會被推至浪口,自然與之平素心直口快、“狂妄”驕傲有關。

在劉文典原稿不知所蹤之後,人們從這些報紙上猜測到了那堂課上他關於魯迅的一些言論,當日所述大致觀點如下:

一、他和魯迅的人生觀是不同的,魯迅以為人世太壞、陰險、欺騙、虛偽,等等,真是層出不窮,但他則認為人都是很良善的,他活了六十多歲,就沒有遇到過一個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