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然,在經過一係列革命戰事後,這些文人仿佛失去了血氣,他們的戰鬥力量也似乎消耗殆盡。劉文典正是其中之一。他在此時並沒有專心研究他的古籍詩文,其著作也在這一時期銳減,取而代之的是他一直在思考中國革命的未來之路,自己的未來之路。
結合現狀,他似乎想明白了。在他看來,中國的革命絕不應該是現在這樣。他羨慕古時候同仇敵愾之狀,而不是今時拔刀相向之舉。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同為中國人,有著驅除外敵的共同目標,可當取得一次小小戰役的勝利時,卻忘乎所以,著急獨霸一方,這又如何去真正地驅除外敵?
中國的革命者在黑暗中前行,難以看見光明的出口,他們自亂了陣腳;此時的劉文典,有幸站在了出口邊緣,那微弱的光芒甚至曾撫摸過他的麵龐。
“革命絕不僅僅是一條路!”既然眼下的革命狀態是自己不願意看到的,那不妨去找一條新路。欲先使人覺醒,必先自受其識。
知識就是力量,是中國革命的未來。授愚昧大眾以知識,讓他們能真正地張開雙眼,便成了劉文典的新目標。如同傳承之火種一樣的知識,於社會發展自是不可少的,唯有知識,才不會被世界淘汰,才是促使崛起的真正力量。
古往今來,知識推動人類走向聖堂,帶給人類自由。國外有諺語聖訓說:“學習知識,從搖籃到墳墓。”當一個民族自甘墜落,不求上進,落後無能時,必然是會被另一個民族所代替,這是社會發展之規律,殘忍,但很真實。
劉文典真切地意識到了,他又拿起筆,重拾自己早已翻遍的書籍。古燭燈下,一個身影被漸漸拉長……
站在出口的劉文典,看見了那一片光明。
劉文典在革命中飄飄沉沉十餘年,從一個懵懂勤奮的少年,成為革命戰士,從一個做學問的學生,成為一個引領革命的領導人的秘書,這樣的跨越不是一般人能達到的。在這些經曆中,他吃過苦頭,卻從未被打倒,至於這一次,麵對革命者的自相殘殺,他怕是撐不住了。
劉文典安下心來,不聞窗外事,隻與聖賢書作伴。他將自己的滿腔熱情和心血化作腦中的學問,記載在一部部書籍中,同樣,他也將先人之思、先人所想帶給人們,希望能改變大眾小富即安、互相拆台的現實。
由於紮實的國學基礎,以及之前在日本時的潛心苦讀,劉文典的靜心深思很快得到回報。找到方向的他如魚得水,在真正屬於自己的領域裏得心應手,此時的他對革命的推動作用,甚至比之前任何時候都大、都堅實。
文人,始終是文人,他們的情懷是應寄托於滄桑萬事、浮沉魅影之中,那裏,才是他們縱情之所。究竟身在何種領域才是對的,這點未曾有人能說得透徹。但就算劉文典之後投身於學問之中,他的思想也從未離開過中國的革命戰事。他時刻關注著國內外的形勢,同時呐喊出自己的聲音,這才是作為文人的他投身於革命的最佳方式。
至於劉文典從革命一線退居下來,很多人對此褒貶不一,有人說他害怕了,害怕戰死沙場、馬革裹屍,也有人說他累了,不願再卷入無謂的鬥爭中。無論旁人如何揣測,劉文典還是劉文典,他帶著革命精神,無論於哪個領域精耕細作,都將迸射出萬丈光芒!
誠然,在經過一係列革命戰事後,這些文人仿佛失去了血氣,他們的戰鬥力量也似乎消耗殆盡。劉文典正是其中之一。他在此時並沒有專心研究他的古籍詩文,其著作也在這一時期銳減,取而代之的是他一直在思考中國革命的未來之路,自己的未來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