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磨劍試霜刃(1 / 2)

1915年9月1日,孫中山親率革命黨於東京集會,旨在反對袁世凱複辟,劉文典也在其中。雖然孫中山的某些做法並沒有得到所有革命者的支持,但他反對袁世凱的舉動,還是得到了他們認可。

在這次集會上,身在日本的各界革命者紛紛響應,加入反對袁世凱的行列中。眾人同仇敵愾,蓄勢待發。

同年10月8日,孫中山帶領劉文典等人再行通告之舉,直指袁世凱之複辟野心。蒼茫大地,萬裏穹窿,震耳欲聾,異鄉的他們不忘探索,連連發表討伐之言,意在重建國度。與之前的集會一樣,他們的做法和想法得到了各界人士的支持,彼此拋棄門第之見、思想之別,共商未來之事。

努力終得回報,袁世凱的複辟之路荊棘橫生。袁世凱在竊取了革命果實後,想要高高在上做他的皇帝夢,可中國千千萬萬同胞決不允許。僅僅83天,袁世凱的美夢就破滅了,他的皇帝夢被徹底“吵醒”。

袁世凱在一片聲討中下了台,也在革命者的圍堵下終而一命嗚呼。孫中山和劉文典等人看到這樣的結果,自是不勝鼓舞的,他們千辛萬苦邁出的艱難一步,終於取得了裏程碑式的勝利。

可憐的袁世凱,死後並沒有得到他的“皇室安葬”,批評之聲仍不絕於耳。他的死大快人心,而他的死也絕非受之輿論,而是其自身頑疾所致。

袁世凱死後,民國上演了亂象叢生的悲喜劇,軍閥混戰、張勳複辟……這一係列政治鬧劇,也都沒有掀起多大波浪,很快便消失於人民渴望正義、自由的大潮之中。

袁世凱倒台了,孫中山領導的民主事業卻並沒有如預想的那樣順利,他的革命之路仍舉步維艱。

1915年5月,孫中山回到上海。他下一步的工作重點是著手準備《會議通則》,希望能在局勢還不明朗時領導眾人,投身民主革命的鬥爭中。然世事遠沒有他想的那樣順利,其實在他還沒有回國前,各方局勢就已呈劍拔弩張之態,各大軍閥都妄想重蹈袁世凱的覆轍。

國內外黨派、軍閥勢力你爭我奪,這種現實再次將苦難大眾推進了火坑。革命,原是為了解放大眾,可為奪權勢的革命,則恰是一種對大眾的束縛了。

各方勢力極力擴張著自己的地盤,在亂局之中依次登場,所謂的“革命之火”,熊熊燃燒,越來越旺,如同九幽之火,燒傷了人民,也燒傷了很多真正為國為民的有誌青年,身在其中的劉文典自然也感到了這般難忍的灼熱。

世事難料,原本那麼親密的戰友也有分別之時,劉文典與孫中山的友誼似乎也到了“窮途末路”之境。由於兩人革命意識本質上有別,劉文典對待革命的態度開始有了轉變,加之範鴻仙遇刺的現實,他的頭腦變得從未如此清晰過,他發現,先前篤定自己此生必走的那條道路,原來並不適合自己。

自由民主之路,自有自由民主之士。政治的染缸,塗抹了劉文典一身的無畏之氣。他從現實中慢慢看到,革命之路,充滿了陰鬱、熱血、喪命,當然也有光明,隻是,對光明之路的探索,要凝結太多的痛苦與波折。

1915年9月1日,孫中山親率革命黨於東京集會,旨在反對袁世凱複辟,劉文典也在其中。雖然孫中山的某些做法並沒有得到所有革命者的支持,但他反對袁世凱的舉動,還是得到了他們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