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運筆抒己懷(1 / 2)

這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身處其中的劉文典覺察到了身上的重任,頗感力不從心。的確,對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而言,這樣的工作確實太重。可他仍盡心盡力,不打退堂鼓。待孫中山到來,劉文典心生希望,鬥誌猛增。

孫中山趕赴上海建立《民立報》的編輯部,一來旨在感激一群幕後誌士的卓著貢獻——此次革命事業,數十年間屢仆屢起,而卒觀成於今日者,實報紙鼓吹之力。報紙所能鼓吹之地位者,一能以一種之理想普及於人人之心中;二來是為了盡早建立根據地,讓革命之火燃燒得更加旺盛。

孫中山的鼓舞,對劉文典等人而言當屬“火中加薪”,這種肯定,更讓他們不惜一切地為革命鞠躬盡瘁。而孫中山應報刊中人之邀所寫的“戮力同心”四字,令劉文典一幹人的雄心更勝往昔,刹那間熱血沸騰,久久不能平靜。

那個時代,是誌士勇登、殺戮不減的時代;那段歲月,是熱血者以心殉國、毫不畏懼的歲月。宋教仁、孫中山,此等革命之士,隻為中華“四萬萬同胞”潑灑熱血,他們不曾退卻、不曾妥協。劉文典在他們身上,看到了祖國的未來,祖國的希望,他也在踐行著中國的革命精神。

彼時的劉文典,思想已被孫中山等人的革命道義所填滿,他努力做好本職工作,在編輯和翻譯的工作之餘,亦會以“劉天民”、“天民”等筆名縱論天下、大談四宇和對國內政壇針砭時弊。他的文字豪放不羈,說理入木三分,他關心國家,關心百姓。漸漸地,他的文字成為了一種力量,成為了一種可讓黎民刺穿枷鎖的力量。

那時,《民立報》一出,竟有“萬人空巷”的誇張之態,“竟至有出銀元一元而不能購得一份者”。很快,這份報紙就成為地方革命黨人的精神支柱。

《民立報》是在清末民初,由一群愛國誌士創立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報紙。在當時,各種階級鬥爭的報紙琳琅滿目,《民立報》名聲甚大。1910年10月11日,於右任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地區創辦了《民立報》,宋教仁、範光啟、劉文典等人皆在此任職。值得一提的是,《民立報》經眾人商討,特別設立了《民賊小傳》的專欄。在這個欄目中,很多賣國賊的卑劣行徑和政府的不作為都被揭露了出來,筆者還用事例公開提倡人民革命,建立新中國。於右任、宋教仁,更是以“掃心”“漁父”作為筆名,寫出鞭策國人的文章。

在眾位同僚的影響下,劉文典看到了革命的另一種形式。他第一次意識到文化、教育對於革命的力量,文人也可用自己參與革命的方式改變曆程。這作用,可能比直接流血犧牲更巨大。

劉文典,正是在這一時期更加深入革命,真正成為了一名革命人。他參加《民立報》的編撰工作,以筆名在《民立報》上發表文章,參與到國家命運的討論當中。這一職位的轉變,也為其本人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使之與文字更親近,更切身地感受到了文字的力量。

中國的革命炮火還在燃燒著,不曾減退。中國的百姓開始醒來,不再隱忍強權的欺辱,他們不再逆來順受,開始意識到人是有權利的,他們擁有民族、民權和民生,他們要翻身農奴把歌唱,他們向往更自由更民主的生活。

這是一項偉大而艱巨的任務,身處其中的劉文典覺察到了身上的重任,頗感力不從心。的確,對一個二十幾歲的青年而言,這樣的工作確實太重。可他仍盡心盡力,不打退堂鼓。待孫中山到來,劉文典心生希望,鬥誌猛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