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雖然沒有“造神”,但是通過對張明俊多方麵的事跡和精神世界的了解,他留給我的印象確實是一個近乎十全十美的人。說實話,我也懷疑過,他到底是不是有受訪對象和當地典論說的那麼好,為此我曾經未給當地的任何組織和單位打招呼,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在天柱山村進行了暗訪。其中,路遇一位50多歲的本村婦女,我故意不分是非顛倒黑白,用安康方言俗語問:“大姐,我向你打聽一個人,你說張明俊這個人壞不壞?”這位大姐的回答,雖然讓我失了顏麵,但又讓我非常高興:“看你這個人還文文的,咋不會說話?你不要找事,尋著讓人說教,方圓幾十裏路就找不到張明俊這麼個好人。”同時,在最後一遍修改這部作品中了解到,區審計、稅務等部門還分別葉張明俊生前創辦的公司以及天柱山村的財務進行了審計等多項檢查,包括勸每一張刁、小數額的發票都一一認真審閱,皆沒有發現張明俊存在任何問題;省市有關部門也曾派人分別到天柱山村對張明俊事跡進行了明察暗訪,而他們從中得到的隻有感動和讚歎。
由此,堅定了我後麵要說的這一段話:作為目前對張明俊事跡采訪用時最長、采訪人數最多、掌握資料最翔實、報道內容最全麵的一名新聞記者,在這裏認真而負責地告訴大家,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全國勞動模範、模範的共產黨員、群眾心中的“好支書”、人民的“好代表”、非公企業的“好戰友”、誠實守信的“好老板”、子女心中的“好父親”、父母心中的“好兒子”、妻子心中的“好丈夫”、鄰居眼中的“好妓妓”。這些個“好”集中在他一個人的身上,都曾真實而生動地存在著。
我還以為,張明俊最為重要的貢獻,是他在平凡人生中的崇高追求和感人事跡,為我們的事業樹立了一個標杆,為我們的精神建造了一座豐碑,為我們的靈魂呈現了一麵明鏡,為我們的前途亮起了一盞燈塔。
這樣說,僅是個人之言。讀者相信與否,我在這裏借用流湖鎮黨委、政府領導們說給筆者的話告訴大家:“歡迎天下友人,到流湖鎮實地去考察觀光!”
夜以繼日地花費了一個多月時間寫完這部書稿,又曆經兩個多月做了3遍修改,似乎感到肩上有一副擔子才被暫時卻下來,可以長長地歎一口氣,該坐下來好好歇一歇了就大膽地讓我書中的“張明俊”去接受讀者的“檢閱”吧!如果讀者認為“張明俊”還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點”,我在此提前表示歉意,請驚解我的水平不夠,與張明俊個人本身無關,一定是我沒有把他的事跡與精神“表達”好。也請讀者注意,此處我沒有用“塑造”一詞。
就在這部作品即將麵世之際,我亦有很多感謝的話在這裏需要說一說,因為這部書的功勞也有他們的一半,甚至更多。
省委發出的《關於在全省基層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中開展向張明俊同誌學習活動的決定》,白阿瑩、周樹紅、張仲茜、王宏兵等省總工會領導對宣傳張明俊事跡的高度重視以及全省工會係統的深入推動,包括省總工會、報社對我所做工作的充分肯定與表彰獎勵,都給予了我寫作這部作品的時代機遇和精神動力。同時,正是這些領導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才使得這部作品從孕育到麵世一帆風順。
與此同時,安康市委及組織部、宣傳部和市總工會的重視,漢濱區委及組織部、宣傳部和總工會的支持,皆讓我在寫作這部作品過程中得到了鼓舞,增添了信心,亦讓我在心底湧動著感動。
漢濱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付波,漢濱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王日新代表區委,從宣傳張明俊事跡的新聞報道到這部報告文學的采寫以及順利出版,經常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關心我的采寫生活和工作進展情況,及時協調解決工作進行中遇到的困難問題。漢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區新聞中心主任羅峰和派湖鎮黨委書記唐明成、副書記劉化波以及鎮長李興春等同誌,在我多次采訪中積極配合,提供了諸多方便。
還清楚地記得,2015年7月13日,安康的天氣如火爐般炙烤,漢濱區總工會主席王衍柏為支持我做好采訪,當即安排副主席謝承功專門配合,並把單位唯一的一輛車讓出來為采訪提供方便。隨後,王衍柏多次親自出麵協調有關采訪事宜,甚至從行程安排到拜見每一個受訪勸象的具體路線選擇,支持配合事無巨細。四五個月以來,他從提供新聞線索,極力推薦宣傳報道張明俊先進事跡,直到這部報告文學出版,自始至終給予的大力支持,令我感到溫暖備至。
在這裏,還要特別向漢濱區各有關部門,流湖鎮黨委、政府的領導和天柱山村的幹部群眾,以及張明俊生前的所有親友、家人等給予的支持配合,表示感謝。
此書寫作過程中參考或引用了有關領導、幹部、職工和新聞同仁以及廣大網友提供的部分文字和圖片資料,在此一並表示感謝。
最後,在這裏對宣傳報道張明俊事跡給予重視、支持和配合的所有各級領導和同仁,致以誠摯的感謝和崇高的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