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葉安康網友和朋友持續不斷的各種有關信息轟炸,在初步了解了他的事跡後,我卻在晚上開始失眠。經過反複思考,我懷著一個新聞工作者汁一位全國勞動模範的敬仰、惋惜和歉疚之情,果斷地做出決定,此次無論如何,再也不能缺席葉他事跡的追記采訪報道。我記得那天是2015年7月10日,星期五,考慮到是周末,當我準備在下周星期一開始落實這個想法時,安康市漢濱區總工會主席王衍柏給我打來電話,心情很沉重地建議我給報社彙報,專程去安康采訪報道張明俊的事跡。這種不謀而合更給了我極大的信心和力量,讓我處於一種迫不及待的心情之中。我當即將采訪報道張明俊事跡在當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三嚴三實”要求活動中的新聞價值等諸多認識與想法,激動地打電話彙報給報社和執行總編都振宇,獲得他們的重視與支持。
因而,才有了這部報告文學孕育的機會。
采訪中聽到的張明俊事跡故事,一個又一個,一個大的故事中常常又包含了很多個小故事,一個套一個,甚而是層層疊疊,大大小小的故事無一不讓人深受感動。在采訪中所見到的張明俊生前的親友,所在市、區、鎮的有關領導、幹部以及他所在村的幹部群眾,所在企業的職工等社會各界人士,隻要提到張明俊的名字,他們的眼眶便都含滿了淚水,更有很多受訪對象在向我回憶張明俊生前的往事時泣不成聲。由於被受訪對象情緒的強烈感染,我的眼眶也是濕潤了一次又一次。
擔心采訪中遺漏了他的故事,為了做到充分采集,無論路有多遠,山有多高,隻要有他生前的事跡故事,每一個地方我都不放過。隻要有熟悉了解他的幹部群眾,無論他們有多忙,無論他們在哪裏,我都要見他們一麵,哪怕隻能說上幾句話;甚至在派湖鎮天柱山村采訪的途中,葉路上遇見的行人,我都不放過采訪的機會。為了使了解到的每一個事跡故事內容細節準確翔實,對受訪對象所講述的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環境、人物、對話及具體情節,我不厭其煩地進行追問,並一一詳細記錄。先後三次實地采訪,分別用時各一周,前兩次采訪結束後我密密麻麻地寫完了一個200頁的采訪本,第三次為了充實這部報告文學的素材,采訪筆記亦是達到百餘頁。另外不包括電子檔案資料,僅收集到的紙質文字資料達尺餘厚。
這種認真除了來自職業習慣,更多的是來自采訪張明俊事跡過程中自然受到的精神力量感染。由於采訪來回不停地在各單位或者鄉村四處奔走,第一次陪同的安康信立建築公司黨支部書記、副總經理譚紀明,包括區總工會副主席謝承功以及村委會主任王本功,都先後向我請求,把工作節奏放慢點。每次直到晚上七八點還沒有吃晚飯的時候,他們才不得不強迫我停止當天的采訪。“張明俊的事跡值得宣傳報道,但你也不能不愛惜自己的身體。”我開玩笑說:“我是帶著學習張明俊事跡的精神在開展我的本職工作。”
事實上,的確是這樣。從第一次采訪到寫作這篇後記,3個多月以來,每天淩晨以前我從來沒有睡過覺,腦海中始終縈繞著張明俊生前那感人的一幅幅畫麵,因而渾身充滿了無盡的力量而不知勞累與疲倦,精神狀態一直處於興奮之中。這種興奮,表現在始終沒有停止過對他的事跡和故事的收集整理,對他的人生精神和修養境界的思考。即使是這樣,截至這部25萬字報告文學成稿,他在我的心裏似乎依然還是一個秘密,我感到他的事跡故事和精神世界,我似乎並沒有了解徹底,也並沒有完全解讀到位。因為成稿之後,當地幹部群眾還不斷有人給我打電話,提供張明俊的事跡故事和線索,並且每一位傾訴者所講的故事都有新的不同內容。
由此,讓我想起不知是哪位先生說過的話,大概意思是:文學雖然來源於生活,但即使它多麼豐富多麼生動,永遠不會超越生活,也不會有生活那麼豐富那麼生動。這一個觀點借用在此處,正好表達了我心中想說的兩個意思,一是這部書即使寫得再好,都會存在這樣那樣的不足;二是即使寫得再好,也不能夠也不可能充分展現一個完整而豐富的張明俊。換句話說,生活中真實的張明俊,其內涵比這本書肯定更豐富多彩,更生動具體,更耐人品讀。
我明白,當今讀者葉於先進人物事跡的閱讀體驗,從心理上都是拒絕“高大上”的,而“高大上”的人物或許也是不存在的。倘若如此,會讓讀者在第一感覺上拉開與主人公和作者的心理距離,那麼對於作者而言就是非常失敗的。
因而,動手準備在電腦上敲打這部報告文學第一個字的時候,我就給自己定了一個要求,不能給“典型”塗脂抹粉,更不能給讀者“造神”,也無須迎合社會給誰來唱讚歌,隻需用平和的心態,用平實的筆法,講述好樸實的故事,力求給讀者還原一個真實的、平凡的、生活的張明俊。
事實上,根據采訪收集所掌握的已有素材,我以為不用任何修飾,不用任何藝術加工,把張明俊所有的故事自然地串起來,就是一部值得去讀、去品的故事書。所以,如果讀者從我的作品中受到了感染或者感動,那不能說是我寫得好,而是張明俊的事跡本身就生動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