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馮亭捶響戰鼓(2 / 3)

華陽君馮亭率領的部眾攻擊“合家”,也取得了理想的戰績前鋒部隊沒有遭遇頑強的抵抗,就踏上了“合家”的營壘。

上將軍白起命令守備部隊撤出“合家”,向長平水的上遊方向撤退。

趙軍初獲小勝,趙括不禁有些得意。他著錦衣,跨肥馬,輕輕甩動著綴有寶石的馬鞭,發布著命令:

“令華陽君馮亭所部繼續進攻4宋家馮亭接到命令之後,不禁一驚。

這是超出昨天會議所宣布的軍亊計劃的軍令。

馮亭雖然有些疑惑,仍然迅速地組織兵力立即施行對“宋家”的進攻。

正當馮亭的部隊開始對“宋家”的攻擊時,秦軍兩支奇兵突然插到趙軍背後,一支襲擊“合家”附近的趙軍,另一支則突入長平水以東,威脅到趙軍指揮機關的安全。

趙括將軍確實臨變不亂。

他命令馮亭火速攻打“宋家''

趙括知道,。如果令華陽君馮亭回軍,與自己厲下的主力合力圍攻前來突擊趙軍控製區的秦國部隊,將耗用趙軍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事實上如果馮亭的部隊能夠盡早攻克“宋家”,則邊入長平水以東的秦軍在後路被斷絕的情況下,必然將不戰自退。

馮亭曾經有多次和秦軍作戰的經曆。

在範雎正式就任秦國丞相之前,他提出的“遠交近攻”的戰略就得到了秦昭王的讚許。秦國以這一戰略為基點,曾經取得了對中原大國魏國的數次戰役的勝利。範雎拜相以後,秦國又把進攻的主要矛頭對準了韓國》

按照範雎的說法,由於地理位置的貼近,韓國對於秦國來說,就好比樹木上寄生的害蟲,又好比人身中心睃的病患。秦國要向東方發展,必須首先征服韓國。他主張,首先使用武力威懾的形式迫使韓國就範,如果不能奏效的話,就應當直接出兵進攻,範雎這樣對秦昭王兌:

大王出兵攻占滎陽,則鞏與成皋道路即被切斷;向北控製太行之道,則上黨的韓軍即不能回援。大王=興兵,則韓國就將被斷為三截。韓國危在旦夕,怎麼敢不服從我們秦國呢”

秦昭王按照範雎的主張,派使節前往韓國進行戰爭恐嚇,但是並沒有收到預期的效果於是,自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起,秦軍主力連續對韓國發動猛攻。

秦昭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65年)也就是韓桓惠王八年,秦軍攻占韓國太行山與王屋山之間的少曲地方,又拔取了黃河北岸的高乎城。

第二年,秦國將軍白起又率軍攻克韓國位於汾河東岸的陘城,接著,又連續攻占臨近的9城,斬首5萬級。

一年以後,白起將軍又以太行山以南的地區作為主攻方向這幾次秦國與韓國之間的戰爭,馮亭都直接或間接地參加了。雖然韓國總的戰績是不足稱道的,但是馮亭曾經親身參與的戰鬥,有些卻曾經嚴重挫敗過不可一世的秦軍。

馮亭曾經有與秦軍直接交鋒的經曆。這也是他超過一般趙國將領,因而為趙括所特別看重的原因之一華陽君馮亭指揮的部隊在進攻“合家”時,戰鬥進行得比較順利。然而在進攻“宋家”的時候,卻遇到了秦守軍極其頑強的抵抗“宋家”位於“合家”以西,秦軍的營壘北依傘蓋山,南額長平水,隔水與仙穀山相對。

馮亭起先在營壘外挑戰秦軍退縮於營壘中,看到趙軍縱火點燃了營外的木柵,濃煙升騰而上,甚至看到有的趙軍士兵在煙火中焚燒繳獲的秦軍戰旗,仍然沒有準備出營應戰的跡象。

趙軍看到秦軍退避,益發氣盛,紛紛請戰,要求強攻秦軍營壘。馮亭因為不知道秦軍的虛實,準備先設圍,觀察秦軍動向,然後再確定作戰方針。

然而,趙括將軍卻派軍使騎快馬,連續三次來到“宋家”前沿,催令馮亭立即發動對“宋家”的強攻馮亭焦灼地看著趙栝連續發來的命令他明白,在不明敵情的狀況下發布全軍攻擊的命令,是不理智的作法。但是,趙括將軍是掌握全局的主將,他一定有比較全麵的考慮。在現在的情況下強攻秦壁,對於局部戰場自己的部隊可能是不利的,但是對於整個戰場趙軍的總體來說,可能是有利的。

那匹白馬長嘶了一聲令馮亭猛一振奮他決意不再猶疑,於是發令擂響戰鼓,調動部隊,發起了對秦壁的強攻如果馮劫當時在馮亭的身邊,可能會勸止馮亭發出攻擊的命令。後來馮亭想到這裏,歎了口氣。

盡管趙括親手解開捆綁馮劫的繩索,馮劫在內心仍然並不以為這位少年將軍有值得敬重的德能作為大體上的同一代人,他幾乎一眼就看透了趙括將軍金玉其外而畋絮其中的實質。這是個誌闊才疏的人。胸有大誌,而不能成大事。他事後對馮亭說了他對趙括的第一印象。

馮劫後來終於同意承當領兵截擊秦軍糧隊的任務,是因為他得,接受這項任命,或許可以有比較多的行動自由,馮亭心裏暗暗懊悔,不應該讓馮劫離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