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驅動:中國別無選擇(3 / 3)

機遇四:區域經濟一體化快速推進帶來機遇

區域經濟一體化意味著區域內部不同地區分工協作的加深,分工協作可以提高效率,提高區域的整體競爭力。亞當·斯密的理論看起來很複雜,在我看來可以用製度、分工、效率、發展四個詞來概括,發展取決於效率提高,效率提高取決於分工深化,分工深化取決於製度變革,因此分工協作是提高效率的源泉。正因為如此,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進區域經濟一體化,如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成渝經濟帶等。其他國家的區域經濟一體化早已完成了,沒有多少這方麵的生產率可以釋放,而我們的產業和企業可以在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分享效率提高的好處。

機遇五:新規劃和新政策帶來機遇

“十二五”規劃強調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發展文化產業,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也強調了發展若幹重點產業,或為若幹產業發展帶來了良好的製度環境。這些被規劃、政策和改革強調的產業會享受到相關政策支持,這對產業和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機遇。

機遇六:國際產業轉移和全球產業鏈重組帶來機遇

國際產業轉移開始呈現新態勢,不僅製造業向中國轉移,而且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開始呈產業鏈式地向中國轉移,這就為我們承接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轉移帶來了機遇。同時,長期以來國際產業鏈高端被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所占據,我國企業難以進入其中,但在國際金融危機的重創下,部分發達國家不得不將部分產業鏈的高端讓出來,這就為我國企業進入國際部分產業鏈高端帶來了直接的機遇。之所以吉利汽車、三一重工、中海油等企業的重大國際收購行動能夠進行,就是這種背景的產物。

機遇七:新一輪全球技術革命帶來機遇

國際經濟危機帶來很多挑戰,但也帶來一個重要機遇,那就是催生了新一輪技術革命。這一輪技術革命主要表現在信息技術、智能製造技術和新能源技術等方麵。所謂第三次工業革命主要講的就是新能源技術與IT(信息技術)相結合的故事。新一輪技術革命的醞釀,毫無疑問為我們發展與這些技術相適應的產業和產品帶來了新的機遇。

產業轉型升級的方向

產業轉型是從一個領域轉到另一個領域,產業升級是在同一個領域從低端升到高端,產業轉型升級是產業轉型和產業升級的綜合體現。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表現為:

一是產業高度化或產業服務化。產業從原來主要發展農業,到主要發展製造業,再到主要發展服務業,非農產業或服務業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就是產業高度化或產業服務化的表現。這是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趨勢。

二是產業高端化。所謂產業高端化,就是產業及其產品的附加值不斷提高,產業中知識或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不斷提高。為什麼一定要高端化呢?有兩個原因:一是消費者的需求檔次提高了,必須高端化才能滿足新的需求;二是“高成本時代”到來了,如果不實現高端化,企業就無法消化這些高成本,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是產業特色化。在全球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各地和各企業都越來越強調發揮自身的特色優勢,在特色中尋找生存之道。依靠自身的特色資源,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形成特色競爭力。隻有有特色,才能有優勢;隻有有優勢,才能有競爭力;隻有有競爭力,才能可持續發展。

四是產業集群化。即按照產業集群的規律去發展產業,各個相關產業和企業在特定區域內“紮堆”。因為產業集群蘊藏著產業發展的核心秘密,凡是產業集群發達的地方,經濟也比較發達,否則就不太發達。產業集群可以從多方麵降低成本,如降低生產成本、營銷成本、運輸成本、學習成本、信息成本、交易成本,同時可以產生多方麵的效益,如規模經濟、範圍經濟、網絡效應、集聚效應等。

五是產業品牌化。即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品牌產業在整個產業中的比重不斷上升。各地和各企業都趨向發展品牌產業、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企業家、品牌園區,通過品牌提高附加值,通過品牌提高自身競爭力,通過品牌占據“微笑曲線”兩端中的有利位勢。

六是產業綠色低碳化。綠色低碳乃世界潮流,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此潮流下,產業越來越按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的比重越來越高。

七是產業融合化。即按照產業鏈、產業上下遊、產業生態的規律發展產業,各個產業之間日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我們之所以將產業分為服務業和製造業等,是為了統計分析的方便,但現實生活中這些行業都是相互交融的。例如,農家樂中就同時有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

八是產業信息化。在信息化時代,所有產業都離不開信息技術,尤其離不開互聯網,所有產業和產品中都包括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和產品。工業化要與信息化相融合,農業現代化也要與信息化相融合,製造業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實現精益製造、智能製造,數字化工廠將信息技術、現代管理技術和製造技術相結合,實現產品設計、經營管理、生產製造等環節的數字化和集成化運行,從而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九是產業國際化。在當今經濟全球化時代,企業隻有積極主動地參與產業的全球分工協作,分享全球分工協作的好處,才能較好地生存。在國際化的新形勢下,跨國公司已打到了家門口,不國際化沒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