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莊子》作品? 莊子內篇?逍遙遊?(2 / 3)

【原文】罔兩

①問景

②曰:“曩

③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無特操與?”景曰:“吾有待

④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蚹蜩翼邪?惡識所以然!惡識所以不然!”

【注釋】①罔兩:影外微陰的影子。②景:通“影”,影子。③曩:剛才。④待:依靠。

【譯文】影子外麵的陰涼問影子說:“剛才你移動,現在你又停下來了;剛才你還坐著,現在你又站起來了;你為什麼沒有自己獨特的操守呢?”影子答:“我因為有依靠的東西才會這樣嗎?我依靠的東西又有所依靠的東西才是這個樣子的嗎?我所依靠的東西就好像是蛇依靠肚子上的鱗和蟬依靠翅膀嗎?我怎麼知道為什麼會這樣呢!我又怎麼能知道為什麼不是這樣的呢!”

【原文】昔者莊周夢為胡蝶,栩栩然

①胡蝶也,自喻適誌

②一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

③周也。不知周之夢為胡蝶與,胡蝶之夢為周與?周與胡蝶,則必有分矣。此之謂“物化”

④。

【注釋】①栩栩然:翩然飛舞的樣子。②適誌:合乎心意。③蘧蘧然:睡覺的時候突然驚醒的樣子。④物化:指事物之間融為一體。

【譯文】從前莊周做夢的時候夢見了自己變成了一隻蝴蝶,一隻翩然飛舞的蝴蝶,自由自在地在各處飛翔,感覺非常合自己的心意,竟然忘了自己是莊周。突然之間被驚醒了,發現自己仍然是莊周。不知道是莊周做夢變成了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成了莊周呢?莊周和蝴蝶一定是有所區別的,這種變化就叫做“物化”。養生主

【原文】吾生也有涯

①,而知

②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

③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為善無近

④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

⑤,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⑥,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注釋】①涯:邊際,盡頭。②知:通“智”,智慧。③殆:疲倦,困倦。④近:追逐,追求。⑤經:常,常法。⑥生:在這裏做“生”解。

【譯文】我們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知識卻是沒有盡頭的。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沒有完盡的知識,就會使人疲倦困頓!既然如此還要去追求知識,隻會更加的疲倦困頓!做善事不要有追求名利的想法,做惡事也不要使自己有遭受刑戮的危險。遵循自然之道並把它當作是常法,就能夠保護自身,保全天性,養護雙親,享盡天年。

【原文】庖丁

①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

②,肩之所倚

③,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

④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

⑤》之舞,乃中《經首

⑥》

之會

⑦。文惠君曰:“譆,善哉!技蓋

⑧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後,未嚐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

⑨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

⑩,批

B11大卻導大窾

B12因

B13其固然,枝經肯

B14綮

B15之未嚐微礙,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

B16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於硎

B17。彼節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人有間,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

B18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謀然已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誌,善

B19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生焉。”

【注釋】①庖丁:廚師。②觸:接觸。③倚:靠。④砉、騞:擬聲詞。⑤桑林:殷代的樂曲。⑥經首:堯時的音樂。⑦會:節拍。⑧蓋:通“盍”,怎麼。⑨官:器官。⑩天理:天然形成的紋理。理,紋理。B11批:擊。B12窾:空。B13因:順著。B14肯:連著骨頭的肉。B15綮:骨肉連接緊密的地方。B16族:一般。B17硎:磨刀石。B18怵然:謹慎的樣子。B19善:擦拭。

【譯文】一個叫做丁的廚師給文惠君解牛,他的手觸及的地方,肩膀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砉砉的響,進刀的時候嘩嘩的聲音,沒有一個不合於音節的,能合得上桑林樂章的舞步,合於經首樂的節奏。文惠君說:“啊,非常好!技術怎麼能達到這種地步呢?”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愛好的是道,是比技術更高的東西。我剛開始殺牛的時候,眼睛裏看見的不過是一頭牛而已;三年之後,再也沒見過完整的牛了。到現在,我是用心去體會而不是用眼睛看,眼睛停止作用但是心還在運行。按照牛天生的紋理,用刀劈大的縫隙,把刀引進骨頭間空的地方,順著牛的結構走下去,即使是連著經脈骨肉的地方都沒有一點阻礙,更何況是大骨頭呢!好廚師一年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是在割肉:一般的廚師一個月換一把刀,是因為他們在砍骨頭;現在我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殺過的牛也已經有幾千頭了,而刀刃看起來好像還是剛在磨刀石上磨過的一樣。牛骨節之間是有縫隙的,但是刀刃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東西插入有縫隙的骨節之間,刀刃運轉肯定是有餘地的啊。因此十九年了好像還剛從磨刀石上拿下來一樣。雖然是這樣,但是每次我遇到筋骨龐雜的地方,我見它比較難解,就小心謹慎,目光專注,動作緩慢,用刀十分輕微,牛被解開後,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好像是土堆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向四方看一看,感到非常滿意,就把刀擦幹淨收藏起來。”文惠君說:“好啊!我聽了庖丁說的話,也懂得了養生的道理。”

【原文】公文軒

①見右師

②而驚曰:“是何人也?惡乎介

③也?天與,其人與?”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獨

④也,人之貌有與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注釋】①公文軒:人名,複姓公文,名軒,宋國人。②右師:官名。③介:隻有一隻腳的人。④獨:單獨。

【譯文】公文軒看見右師時驚奇地說:“這是個什麼人?怎麼會隻有一隻腳呢?是天生的還是人為弄掉的呢?”他又說:“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天生就隻有一隻腳,人的外貌是上天賜予的,因此是天生的,不是人為的。”

【原文】澤雉

①步一啄,百步一飲,不蘄

②畜

③乎樊

④中。神雖王

⑤,不善也。

【注釋】①澤雉:野雞。②蘄:祈求。③畜:畜養。④樊:牢籠。⑤王:通“旺”,興旺,旺盛。

【譯文】野雞走十步才啄一口食,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一點也不希望被畜養在籠子裏,在籠子裏精神雖然很旺盛,但是一點都不自由。

【原文】老聃

①死,秦失

②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

③吾人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

④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

⑤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人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注釋】①老聃:老子,姓李名聃。②秦失:人名,老聃的朋友。③向:剛才。④會:聚集。⑤遁天:違背自然。遁,違背。天,自然。

【譯文】老聃死了,他的朋友秦失前來吊唁,大哭幾聲後就出來了。老聃的弟子們問:“我們的老師不是你的朋友嗎?”秦失回答說:“是的。”弟子問“那麼像你這樣吊唁,可以嗎?”秦失說:“可以。原來我以為他是超於物外的人,但是現在我發現不是。剛才我進去吊唁的時候,有老人哭他像哭自己兒子的,有少年哭他像哭自己母親的。他們這麼悲傷地哭他,一定是不該說的話說了,不該哭的哭了。這是違背自然和情理的事情,忘記了我們所稟受於天的生命長短,這就是古人所說的違背天理。該來的時候,老聃應時而生;

該去的時候,順乎自然而死亡。應時而生又順乎自然而死,悲哀和歡樂的情緒不能進入人的心中,古人把這叫做自然的解除倒懸。”柴薪的燃燒是會有窮盡的,但是火種卻能流傳下去,沒有盡頭。人間世

【原文】顏回

①見仲尼,請行。曰:“奚之?”曰:“將之衛。”曰:“奚為焉?”曰:“回聞衛君,其年壯,其行獨

②,輕用其國,而不見其過;輕用民死,死者以國量乎澤,若蕉,民其無如矣,回嚐聞之夫子曰:‘治國去之,亂國就之,醫門多疾。’願以所聞,思其所行,則庶幾其國有瘳乎!”仲尼曰:“嘻,若殆

③往而刑耳!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諸己而後存諸人。所存於己者未定,何暇至於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蕩而知之所為出乎哉?德蕩乎名,知出乎爭。

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盡行也。“且德厚信矼,未達人氣,名聞不爭,未達人心。而強以仁義繩墨之言炫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惡育有其美也,命之日災人。災人者,人必反災之,若殆為人災夫!且苟為悅賢而惡不肖,惡用而求有以異?若唯無詔,王公必將乘人而鬥其捷。而目將熒

④之,而色將平之,口將營

⑤之,容將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日益多。順始無窮,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於暴人之前矣!“且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幹,是皆修其身以下傴拊

⑥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擠之。是好名者也。“昔者堯攻叢

⑦、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

⑧厲,身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實無已。是皆求名實者也。而獨不聞之乎?名實者,聖人之所不能勝也,而況若乎!雖然,若必有以也,嚐

⑨以語我來。”

【注釋】①顏回:人名,姓顏名回字子淵,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②行獨:獨斷,專斷。③殆:恐將。④熒:迷惑。⑤營:營救,解救,這裏是指解脫。⑥傴拊:愛護,撫愛。⑦叢、枝、胥敖、有扈:古國名。⑧虛:通“墟”,廢墟。⑨嚐:嚐試,試著。

【譯文】顏回去拜見孔子,向他辭行。孔子說:“你要去哪裏呢?”顏回回答說:“我要去衛國。”孔子又問:“去衛國做什麼呢?”顏回說:“我聽說衛國的國君,年輕氣盛,獨斷專行。處理國家政事非常輕率,但是自己卻不知道自己的過錯。輕易就去用兵而不知道珍惜百姓的生命,國家死的人就好像山澤中的小草不計其數。老百姓都失去了依靠。我曾經聽您說過‘離開治理得好的國家,到惑亂的國家裏去,就好像醫生門前有很多病人等待一樣。’我希望能夠實行我從您這裏學到的東西,或許衛國能夠治理好而使百姓免受疾苦吧!”孔子說:“唉!恐怕你去那了就會去遭受殺害啊!道是不能夠雜亂的,雜亂的話事情就會很多,事情多就會擾亂人心,人心亂了就會有憂患,有憂患自己也沒有辦法解救了。古代修養極高的人,都是先使自己充實,然後再去幫助他人。自己的修行還不夠充實,哪裏有能力去管別人的殘暴行為啊!而且,你也知道道德丟失而智慧顯露的原因吧?道德丟失為了去追逐名聲,智慧顯露是因為爭論是非。名聲使人們互相傾軋;智慧使人們互相爭論。它們倆都是凶器。不能在世上盡行。而且,一個人雖然德行誠實淳厚,但是還不能夠達到使別人了解的程度,即使不和別人爭名聲,也不能夠使別人明白自己。假如勉強殘暴的人聽關於仁義道德的言論,他會認為你是揭露他的過失來顯示自己的美德,因為你是害人的。害人的人,別人肯定會反過來害他,你恐怕會被別人害了。如果說衛國的國君喜愛賢人厭惡不肖之徒的話,哪裏還用你顯示和別人的不同呢?除非你不向他進諫,不然國君一定會抓你說的漏洞展示他的辯才,這時候你會感到迷惑,麵色平靜,嘴巴裏隻知道解救自己,於是外表和內心都將遷就他。這就是用火來救火用水去救水,反而會使水火越大。有了順從他的開始,以後就會沒完沒了地順從他,假如他還不相信你的忠誠之言,你就會死在暴人的前麵了!從前桀殺死關龍逢,紂王殺死比幹,都是因為他們修養自己的德行對下體恤百姓,但是對上卻違逆了君王的猜忌,因此,桀和紂王就因為他們德行高尚排擠殺害他們。這就是追求名聲的結果。從前堯進攻叢、枝、胥敖,大禹進攻有扈國,使這幾個國家都變成廢墟,國君也被殺死,是因為他們不斷的用兵,無休止地追逐利益,這都是追求名利的結果。你難道沒有聽說過嗎?名聲和利益,即使是聖人也沒有辦法戰勝它們,更何況是你呢?雖然這麼說,但是你肯定有好的想法,試著說給我聽聽吧!”

【原文】顏回曰:“端而虛

①,勉

②而一,則可乎?”曰:“惡!惡可!夫以陽為充孔

③揚,采色不定

④,常人之所不違,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與其心。名之日日漸之德不成,而況大德乎!將執

⑤而不化,外合而內不訾,其庸詎可乎!”“然則我內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內直者,與天為徒,與天為徒者,知天子之與己皆天之所子,而獨以己言蘄乎而人善之,蘄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謂之童子

⑥,是之謂與天為徒。外曲者,與人之為徒也。

擎跽曲拳,人臣之禮也,人皆為之,吾敢不為邪!為人之所為者,人亦無疵

⑦焉,是之謂與人為徒。成而上比者,與古為徒。其言雖教,謫之實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雖直而不病,是之謂與古為徒。若是則可乎?”仲尼曰:“惡!惡可!大多政法而不諜,雖固亦無罪。雖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猶師心

⑧者也。”

【注釋】①端而虛:端莊正派內心謙虛。②勉:勤勉。③孔:很,非常。④采色不定:麵部表情變化無常。⑤執:固執。⑥童子:尚沒有失去自然天性的孩子。⑦疵:缺點,此處指誹謗。⑧師心:把自己的心當作老師。

【譯文】顏回說:“如果外表端莊正派內心又謙虛,始終勤勉專一,這樣可以嗎?”孔子說:“不行,這怎麼可以呢?衛國的國王表現得非常陽剛驕橫,麵部表情變化無常,平常的人都不去違抗他,他壓抑別人自己的感覺來求得內心的舒適。這種人即使每天用小德去感化他都不會有成效,更何況是用大道去感化他呢!他固執不開化,即使是表麵讚同心裏也不會同意,你所說的怎麼可以呢?”顏回又說:“那麼我就內心正直表麵上委曲求全吧,引用成語把自己比作是賢人。內心正直的,和自然是一類的。和自然是一類的人,知道君王和自己,都是自然所生的,那麼何必期望自己所說的話被大家都稱讚是好的,又何必在乎別人指責自己說的不對呢?像這樣的話,別人就把我認為是‘童子’了,就和自然是一類的了。外表委曲求全,就和人是一類的了。執笏下跪,這是作為人臣應有的禮節。世人都是這麼做的,我又怎麼能不這樣做呢?做別人所做的,大家就不會責難了,這就叫做和世人一類。引用成語把自己上比古人,是和古人同類的。那樣我所說的話雖然是教育別人的,但是這些話都是有依據的,古代就有,並不是我自己造的。像這樣,即使說話直率也不會被怨恨,這就叫做和古時同類。這樣可以嗎?”孔子說:“不,不可以!要去糾正人家的方法太多就會不穩妥。這些方法雖然固陋但是可以免去自己的罪。然而,也隻是如此而已,他怎麼能夠被感化呢?你還是過於執著自己的成見了。”

【原文】顏回曰:“吾無以進矣,敢問其方。”仲尼曰:“齋

①,吾將語若!有心而為之,其易邪?易之者,嗥天不宜。”顏回曰:“回之家貧,唯不飲酒不茹葷者數月矣。如此,則可以為齋乎?”曰:“是祭祀之齋,非心齋也。”回曰:“敢問心齋。”仲尼曰:“若一誌,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

②。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顏回曰:“回之未始得使,實自回也;得使之也,未始有回也;可謂虛乎?”夫子曰:“盡矣。吾語若!若能人遊其樊而無感其名,入則鳴,不入則止。無門無毒,一宅而寓於不得已,則幾矣。絕跡易,無行地難。為人使易以偽,為天使難以偽。聞以有翼飛者矣,未聞以無翼飛者也;聞以有知知者矣,未聞以無知知者也。瞻彼闋者,虛室

③生白

④,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謂坐馳。夫徇耳目內通而外於心知,鬼神將來舍,而況人乎!是萬物之化也,禹、舜之所紐

⑤也,伏羲、幾蘧之所行終,而況散

⑥焉者乎!”

【注釋】①齋:齋戒,此處指平心靜氣。②符:符合。③虛室:空靈純潔的心態。④白:潔淨,純淨。⑤紐:樞紐。⑥散:疏散,這裏指普通的。

【譯文】顏回說:“我沒有更好的方法了,請問有什麼呢?”孔子說:“你先去齋戒,然後我再告訴你。難道有心去做事情,就會那樣容易嗎?如果認為容易的話,那就和自然的道理不合了。”顏回回答說:“我家很貧困,已經有幾個月沒有喝過酒吃過肉了。

這樣算不算是齋戒呢?”孔子說:“你這是祭祀的齋戒,不是心齋。”顏回說:“請問什麼是心齋呢?”孔子說:“使你的心誌專一,不要用耳朵去聽,而是要去用心體會;

不僅要用心去體會,還要用氣息去感受。耳朵的作用隻是聽,心的作用隻是去體會而與外物符合。氣息就是空虛而能容納事物。大道都是集於虛明的。虛明就是指心齋。”顏回說:“我在還沒有聽到有關心齋教誨的時候,確實有一個自我存在;聽到關於心齋的教誨以後,再沒有自我的存在了,這樣可以叫做是虛明嗎?”孔子說:“完整了!我告訴你,如果你能夠在樊籬之中遨遊而不為名利所動,能夠接受你的觀點你就說,不接受就不要說。不去營求什麼,心思凝聚去除雜念,處理事務於不得已,這樣就差不多了。不走路容易,走路不在地上留下痕跡就很困難了。被情所驅容易作偽,順其自然而行就難以作偽了。我聽說過有翅膀才能飛翔的,沒聽說過沒有翅膀也能飛翔的。隻聽說過能用心智取得知識,沒有聽說過不用心智也能取得知識的。關照虛明的心境,虛空的心境能夠生出純潔的光芒。吉祥!福善的事情都會聚集心中。假如心境不平靜,就是坐在那兒思想也還!在飛馳。要使耳朵和眼睛通達於內,把心機排出去。鬼神都會過來依附於你,更何況是人呢?這樣的話萬事萬物都可以被感化,這是禹舜治世的關鍵所在,伏羲、幾蘧行為所遵從的準則,更何況是普通人呢!”

【原文】葉公子高

①將使於齊,問於仲尼曰:“王使諸梁也甚重,齊之待使者,蓋將甚敬而不急。匹夫猶未可動,而況諸侯乎!吾甚傈之。子常語諸梁也曰:‘凡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歡成。事若不成,則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則必有陰陽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後無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吾食也執粗

②而不臧,爨

③無欲清之人。今吾朝受命而夕飲冰,我其內熱與!吾未至乎事之情,而既有陰陽之患矣;事若不成,必有人道之患。是兩也,為人臣者不足以任

④之,子其有以語我來!”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

⑤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於悅生而惡死!夫子其行可矣。“丘請複以所聞:凡交近則必相靡以信,交遠則必忠之以言,言必或傳之。夫傳兩喜兩怒之言,天下之難者也。夫兩喜必多溢美之言,兩怒必多溢

⑥惡之言。凡溢之類妄

⑦,妄則其信之也莫,莫則傳言者殃。故《法言》曰:‘傳其常情,無傳其溢言,則幾乎全。’“且以巧鬥力者,始乎陽,常卒乎陰,泰至則多奇巧;以禮飲酒者,始乎治

⑧,常卒乎亂,泰至則多奇樂。凡事亦然。始乎諒,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

⑨辭。獸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是並生厲心。赳核太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為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故《法言》曰:‘無遷

⑩令,無勸

B11成,過度益也。’遷令勸成殆

B12事,美成在久,惡成不及改,可不慎與!且夫乘物以遊心,托不得已以養中,至矣。何作為報也!莫若為致命,此其難者

B13。”

【注釋】①葉公子高:人名,姓沈名諸梁,字子高,楚國的大夫,被封於葉。②執粗:食用粗茶淡飯。③爨:烹煮食物,這裏是指廚師。④任:承擔。⑤施:改變。⑥溢:滿溢。⑦妄:虛妄。⑧治:合乎常理。⑨偏:片麵。⑩遷:變遷。B11勸:勸勉,勉勵。B12殆:危險,禍患。B13難者:“不難者”之誤。

【譯文】葉公子高將要出使齊國,他問孔子:“楚王交給我的任務非常重大,齊國對待來使,表麵上非常恭敬實際上卻怠慢。平常人尚且不能被說動,何況是諸侯呢?我非常害怕。您經常對我說:‘無論事情的大小,不合於道有好結果的事情是非常少的,事情如果沒有辦成,一定會受到國君的懲罰。如果事情辦成功,那麼陰陽失調就一定會得病。無論事情成與不成都沒有後患,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夠做到。’我平常都吃粗茶淡飯不追求精致,家中沒有追求清涼的人。現在我早上接到命令晚上就要喝冰水了,我是內心焦灼了吧!我還沒有了解到事情究竟是怎麼回事,就已經是陰陽失調而導致患病;事情如果辦不成功,一定會遭受到國君的懲罰。這兩種災難降臨在身上,做人臣子的實在承擔不起,先生您可以教導我嗎?”孔子說:“世界上有兩個可以為戒的大法,一個是天命,一個是人的道義。子女親近父母,這是人的天性,不能解釋的;臣子侍奉君主,這是不得不然的,任何國家都不能沒有國君的統治,這是沒有辦法逃脫的。這就是可以為戒的大法。因此子女奉養雙親,無論何種境地都要使父母生活舒適,這是孝順到了極點;臣子侍奉君王,無論如何都要安然-處之,這是忠誠到了極點;從事修養自心的人,不受喜怒哀樂的束縛,知道事情的艱難沒有辦法改變就安心去做,這是德行高到了極點。做人臣子的,固然會有不得已的事情,但是能夠認真做事而忘了自己的存在,這樣那裏會有貪生和怕死的念頭呢?你如果能這樣做就行了!“我再把我聽到的告訴你:凡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交往,距離近的話就用誠信來往,遠的就用忠誠的語言。這些語言肯定要靠使者傳遞。

傳遞兩個國君喜怒的語言,是天底下最難做的事情了。如果是兩個國君高興的話必定會再增加一些讚美的言辭,如果是憤怒的語言一定會再添加一些壞話。凡是添加的這些話都是虛妄的,虛妄的話兩國國君就都不會相信,不相信的話,傳話的使者就要遭殃了。因此古代的格言說:‘要傳達真正的言辭,不要傳達那些虛妄的話,這樣就可以保全自己了’。“那些用機巧互相爭鬥的人,開始的時候明著鬥,到最後就會使用陰謀,更過分的就會運用詭計。按照禮數喝酒的人,剛開始的時候還規規矩矩,到最後就會混亂迷茫,到極點就會狂樂了。任何事情都是這個樣子的。開始的時候互相諒解,到最後就敲詐欺騙了;開始的時候簡單,結束的時候就會大而艱難了。言語就好像是風波;傳遞言語就會有得有失。風波容易被吹動,得失容易產生災難。因此,憤怒的產生是沒有原因的,就是因為花言巧語和偏激的言詞。野獸要死的時候不辨聲音的亂叫,忽然發怒就產生要傷人的惡念頭了。過分的苛責別人時,別人一定會產生惡念去報複他,但是他自己還不知道是為什麼呢。如果自己都不知道怎麼回事,誰知道他的結果呢!因此,古代的格言說:‘不要改變自己接受的命令,不要強求成功。過度就會滿溢。’改變命令強求成功是一件危險的事情。完成一件好事需要很長的時間,做壞事後悔也來不及,不能不謹慎!順應事物的自然發展使心情舒暢?把事情寄托於不得已而畜養心中的精氣,這就是最好的。何必去完成君王的使命呢?不如順應自然的分際,這也是非常困難的。”

【原文】顏闔

①將傅衛靈公太子,而問於蘧伯玉

②曰:“有人於此,其德天殺

③。

與之為無方

④,則危吾國;與之為有方則危吾身。其知適足以知人之過,而不知其所以過。若然者,吾奈之何?”蘧伯玉曰:“善哉問乎!戒之,慎之,正汝身也哉!形莫若就,心莫若和

⑤。雖然,之二者有患。就不欲入,和不欲出

⑥。形就而入,且為顛為滅,為崩為蹶。心和而出,且為聲為名,為妖為孽。彼且為嬰兒,亦與之為嬰兒:彼且為無町畦,亦與之為無町畦;彼且為無崖,亦與之為無崖。達之人於無疵

⑦。“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積伐

⑧而美者以犯之,幾矣。“汝不知夫養虎者乎?不敢以生物與之,為其殺之之怒也;不敢以全物與之,為其決之之怒也;時其饑飽,達其怒心。虎之與人異類而媚養己者,順也;故其殺之者,逆也。“夫愛馬者,以筐盛矢,以蜃盛溺。適有蚊虻仆緣,而拊

⑨之不時,則缺銜毀首碎胸。意有所至而愛有所亡,可不慎邪!”

【注釋】①顏闔:人名,魯國的賢人。②蘧伯玉:人名,姓蘧名瑗字伯玉,衛國的大夫。③天殺:天性刻薄頑劣。④方:法度。⑤和:調和。⑥出:顯露。⑦疵:瑕疵。⑧伐:炫耀,誇耀。⑨拊:拍擊。

【譯文】顏闔即將去給衛國的太子做師傅了,他去向蘧伯玉請教說:“有一個這樣的人,他天生殘酷頑劣。如果順應他,我們的國家就會有危害;

如果用法度來約束他,就會危及我自己。他的聰明才智足夠認識到別人所犯的過錯,但卻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過錯。像這樣的情況,我應該怎麼辦呢?”蘧伯玉答:“你問得好!一定要小心謹慎,穩定你的自身!外表不如表現出親近的神態,而內心裏要有引導之意。即使這樣,還是有隱患的。親近他也不能太過分,引導他的時候也不要太明顯。如果過於親近他,就會顛覆失敗。引導他太過明顯的話,就會被誤認為是為了名聲,而帶來災禍。如果他像嬰兒一樣單純,你也順應他像嬰兒一樣單純:他如果和你不分界線,那麼你和他也不要分界線;他如果無拘無束的樣子,那麼你也隨著他一樣無拘無束;如果能像這樣引導他,就會把他引到沒有過失的路上來。“你不知道螳螂嗎?他奮力地舉起自己的手臂去阻擋車輪的前進,卻不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能夠承擔,是因為把自己的才智看得太高了。

要小心謹慎,如果經常誇耀自己的才能惹怒他的話,那就很危險。“你不知道那些飼養老虎的入嗎?他們不敢用活物喂老虎,怕老虎捕食活物時會激起它殘殺的天性:不敢用完整的食物喂它吃,怕激起它殘殺的天性。知道它饑飽的時刻,就順著它喜怒的性情。老虎和人不是同類,老虎卻能馴服於喂養它的人,因為能順著它的性情;而老虎之所以要去傷人,是因為悖逆了它的性情。“那些喜愛馬的入,用竹筐去接馬的糞便,用珍貴的器具去盛馬尿。恰巧有蚊子牛虻叮咬馬的身體,愛馬的人就常常出其不意去拍蚊子牛虻,馬卻會因為受驚而咬壞口勒毀掉頭部和胸前的轡頭。本意是對馬好,但結果卻恰恰相反,能不小心謹慎嗎?”

【原文】匠石

①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

②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

③。弟子厭觀

④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嚐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

⑤,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匠石歸,櫟社見夢曰:“女將惡乎比予哉?若將比予於文木邪?夫梨橘柚,果蓏之屬,實熟則剝,剝則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終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

⑥擊於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無所可用久矣,幾死,乃今得之,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與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幾死之散人,又惡知散木!”匠石覺而診其夢。弟子曰:“趣

⑦取無用,則為社何邪?”曰:“密!若無言!彼亦直寄焉,以為不知己者詬厲

⑧也。不為社者,且幾有翦乎!且也彼其所保與眾異,而以義喻之,不亦遠乎!”

【注釋】①匠石:名字叫石的木匠。②絮:測量。③輟:停止。④厭觀:看夠。⑤蠹:被蛀蟲咬壞。⑥掊:打破。⑦趣:情趣。⑧詬厲:謾罵。

【譯文】有個叫石的木匠要到齊國去,走到曲轅時,看見一棵被人們當作社神的櫟樹。這棵樹大到能夠供數千頭牛乘涼,測量一下它的樹幹有百尺那麼粗,樹身高到了山頭,幾丈以上又生出樹枝,能夠用來造船的旁枝就有十幾枝。前來欣賞的人就像集市一樣,但匠石卻沒看一眼,仍舊不停地往前走。他的弟子站在那兒看了個夠,跑著追上匠石的時候說:“自從我開始拿起斧頭追隨您以來,還沒有見過這麼好的木材。但您卻沒有看一眼,不停地往前走,這是為什麼呢?”匠石說:“停止吧,不要再說了。那是沒有用的散木。用它做成船會沉沒,做成棺材很快就會腐爛,做成器具很快會被折壞,用它做成門戶會流出漿來,用它做屋柱會被蟲子蛀掉,是不成材的木頭。沒有什麼用處,因此才能有如此長的壽命。”匠石回到家以後,夜裏夢見那棵被當作社神的櫟樹對他說:“你要用什麼東西和我對比呢?你要把我和那些有用的文木比較嗎?那些山楂梨樹橘子柚子瓜果之類的,果實成熟後會被摘掉,摘掉就會被扭折。

大的樹枝被折斷,小的樹枝被拽下來。都是因為有才能而使自己一生受苦,還不能享受天年中途就夭折了,都是因為自己有用途才招來世俗的打擊。事物沒有不是這樣的。我尋求使自己沒用的方法已經很久了。幾乎被砍死,到現在才算保全了自己的性命,這正是我最大的用處。假如我有用處,我還能夠長這麼大嗎?而且你和我都是物,為什麼你要這樣看待物呢?你是將要死的散人,又怎能知道沒用的散木呢!”匠石醒來後就把自己做的夢告訴了弟子。弟子說:“它意在追求沒有用處,為什麼還要做社神呢?”匠石說:“停止!你不要再說了!櫟樹隻不過是寄托於社而已。不理解它的人非議它。如果它不做社樹,不就要遭到砍伐之害了嗎?並且它用來保全自己的方式和別的樹不一樣,你隻是按照常理來度量它,不是相差得太遠了嗎?”

【原文】南伯子綦

①遊乎商之丘

②,見大木焉,有異,結駟

③千乘,將隱芘

④其所藾。子綦曰:“此何木也哉?此必有異材夫?”仰而視其細枝,則拳曲而不可以為棟梁;俯而視其大根

⑤,則軸解而不可以為棺槨;咶其葉,則口爛而為傷;嗅之,則使人狂酲

⑥,三日而不已。子綦日“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於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宋有荊氏

⑦者,宜楸柏桑。其拱把而上者,求狙猴之杙者斬之;三圍四圍,求高名之麗者斬之;七圍八圍,貴人富商之家求傍者斬之。故未終其天年,而中道之夭於斧斤,此材之患也。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與豚之亢鼻者,與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適河。此皆巫祝

⑧以知之矣,所以為不祥也。此乃神人之所以為大祥也。

【注釋】①南伯子綦:人名,就是《齊物論》中的南郭子綦。②商之丘:地名。現在的河南商丘。③駟:四匹馬拉的車。④芘:隱蔽。⑤大根:樹幹。⑥醒:酒醉。⑦荊氏:地名,位於宋國境內。⑧巫祝:巫師。

【譯文】南伯子綦在商丘遊玩,看見一棵與眾不同的大樹,可以讓上千乘馬車在樹下乘涼歇息。子綦說:“這是棵什麼樹啊?一定有奇特的材質啊!”他抬起頭看大樹的細枝,隻見它們彎彎曲曲的不能夠用來做棟梁;低下頭去看它的大樹幹,隻見木頭紋理稀疏也不能夠做棺材;用舌頭舔一下樹葉,嘴巴就會潰爛受傷;聞一聞,就能使人大醉三天醒不過來。子綦說:“這果真是不能成材的樹木,所以才能長得這麼大。唉!神人就是這樣顯示不才來保全自己的。”宋國的荊氏這個地方,適合種植楸樹、柏樹和桑樹。樹幹長到一兩把粗的時候,想用做係猴子木樁的人就把它砍掉了;長到三四圍粗的時候,想用來做高大屋梁的人就把它砍掉了;長到七八圍粗的時候,富貴人家想用來做棺材的就把它砍掉了。因此不能夠享盡天年就會中途夭折在斧頭之下,這就是有用的禍患。因此,古時祭祀神靈的時候,凡是白額頭的牛,和鼻孔朝天的豬以及長痔瘡的人,都不能夠用來祭河神,這是巫師都知道的,他們認為那是不吉祥的。但這是神人認為最吉祥的。

【原文】支離疏

①者,頤

②隱於齊

③,肩高於頂

④,會撮

⑤指天,五管在上,兩髀為脅。挫針治繲足以糊口;鼓莢

⑥播精,足以食十人。上征武士,則支離攘臂而遊於其間;上有大役,則支離以有常疾不受功;上與病者粟,則受三鍾

⑦一與十束薪。夫支離其形者,猶足以養其身,終其天年,又況支離其德者乎!

【注釋】①支離疏:虛構的形體不健全的人物。②頤:麵部。③齊:通“臍”,指肚臍。④頂:頭頂。⑤會撮:發髻。⑥莢:箕。⑦鍾:計量單位。

【譯文】有一個叫做支離疏的形體不健全的人,他的臉藏在肚臍的下麵,肩膀比頭頂還高,發髻朝天,五髒的血管向上,兩條大腿和肋骨長在一起。他靠替人縫補衣衫來糊口度日;用簸箕篩米播糠,能夠養活十個人。國家征兵的時候,支離疏就捋著袖子在中間走來走去;國家要征勞役的時候,他會因為殘疾而免於被征;國君要救濟貧困的時候,他能夠頌到三鍾米和十捆柴。身體有殘疾的人,還能夠養活自己,使自己安享天年,更何況忘記道德的人呢!

【原文】孔子適

①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

②焉;天下無道,聖人生

③焉。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

④迷陽,無傷吾行!郤曲郤曲,無傷吾足!”

【注釋】①適:去。②成:成就。③生:保全自己的生命。④迷陽:荊棘。

【譯文】孔子來到楚國,楚國的狂人接輿走到孔子門前的時候唱道:“鳳啊!鳳啊!你的德行怎麼會衰退!來世是不能期待的,過去了的時光不能再回來。天下有道,聖人能夠成就自己的事業;天下無道,聖人就隻能保全自己的生命。現在這個時候,隻能免遭受刑戮的傷害。幸福是比羽毛還要輕的,卻不知道如何能夠獲得;災難是比大地還要重的,但是卻不知道怎樣去躲避。罷了!罷了!不要在別人的麵前顯示自己的德行了。危險!危險!選擇地塊而蹈。荊棘啊!荊棘啊!不要阻擋我前進的路徑。轉個彎走,轉個彎走,不要弄傷了自己的腳。”

【原文】山木自寇

①也;膏火自煎

②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注釋】①自寇:自己招來砍伐的禍害。②自煎:自己招來煎熬的禍害。

【譯文】山上的樹木自己招來被砍伐的禍害,膏火自己招來煎熬的災難。

桂皮因為可以吃,所以就遭到砍伐;漆樹因為可以用,所以就要遭受刀割的禍害。人們都知道它們有用的用處,卻沒有人知道無用的用處。德充符

【原文】魯有兀

①者王駘

②,從之遊者,與仲尼相若,常季

③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遊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

④亦遠矣。若然

⑤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

⑥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

⑦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

⑧,視喪其足猶遺土也。”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

⑨之哉?”仲尼曰:“人莫鑒於流水,而鑒於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於地,唯鬆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於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

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徵

B11,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人於九軍。

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

B12,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嚐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

【注釋】①兀:獨腳的人,與上文中“介”同。②王駘:虛構的人物。③常季:孔子的弟子,魯國的賢人。④庸:平庸,指一般的人。⑤若然:像這個樣子。⑥審:審明。⑦遊心:心靈遨遊。⑧喪:喪失。⑨最:聚集。B11徵:應驗。B12官天地,府萬物:官、府,名次用作動詞。

【譯文】魯國有個獨腳的人叫王駘,向他求學的人和向孔子求學的人一樣多。常季問孔子:“王駘是個獨腳的人,而在魯國向他求學的人卻和向您求學的人一樣多,他站著的時候不教育人,坐著的時候也不發表議論,向他求學的人初學時感到很空,卻能夠滿載而歸,難道真的有不需要用語言教導,潛移默化中就能感化別人的嗎?這是什麼樣的人呢?”孔子說:“他是一位聖人,我也是落在他的後麵卻沒有前去拜訪過呢!我也即將拜他為老師,更何況那些不如我的人呢!不僅是在魯國,我將要引導天下的人向他學習。”常季說:“他是一個斷了一隻腳的人,卻能夠勝過您,他一定比普通人要深遠很多。如果是這樣的話,他是怎樣運用自己與眾不同的心誌呢?”孔子說:“死生是很大的事情了,但卻不能夠影響到他,即使是天翻地覆,他也不會隨著這些遺落毀滅;他處於無所待的境界而不受萬物的變遷,主宰事物的變化執守萬物的應堅守的準則。”常季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從事物的差異方麵去看,肝和膽就像楚國和越國一樣:

從它們相同的方麵去看,萬事萬物都是一樣的。如果了解了這一點,就不會知道眼睛和耳朵適合什麼樣的顏色和聲音了,而讓心靈在德行和諧的環境中自由自在地遨遊。看事物看到它們相同的一麵就不會失去什麼,看見自己斷了一隻腳就好像掉了塊泥巴一樣。”季常說:“王駘修養自身,是在用他的智慧分析理解分別一切的心,然後用自己的心理推究得出符合天道的常心,大家為什麼會歸附他呢?”孔子說:“人不在水流動的時候照影子而是在水靜止時照影子,隻有靜止的事物才能讓萬物靜止。從大地接受生命,隻有鬆樹和柏樹得到了自然的正氣,因而能夠無論冬夏都青翠;接受生命於天。隻有堯和舜得到了性命的正氣,因而成為萬物的首領。所幸他們都能端正自己,因此才能夠引導眾人。假如能夠保全剛開始的征驗,勇士無所畏懼的品質,就能衝進千軍萬馬中。將士追求名聲尚且要求自己做到這樣,更何況是天地的長官,包容萬事萬物,用身體當作寄居的地方,把耳朵和眼睛所聽所見當作幻象,僅憑一個人的智慧就能明白眾人所能想得到而精神世界從未想到過死的人呢?他將會擇日超脫物外,因而眾人都會追隨他。他怎麼會把吸引眾人當作自己的事情呢!”

【原文】申徒嘉

①,兀者也,而與鄭子產

②同師於伯昏無人

③。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其明日,又與合堂同席而坐。子產謂申徒嘉曰:“我先出則子止,子先出則我止。今我將出,子可以止乎,其未邪?且子見執政而不違

④,子齊執政乎?”申徒嘉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子而悅子之執政而後人

⑤者也?聞之曰:‘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今子之所取大者,先生也,而猶出言若是,不亦過乎!”子產曰:“子既若是矣,猶與堯爭善,計子之德,不足以自反邪?”申徒嘉曰:“自狀其過,以不當亡者眾,不狀其過,以不當存者寡,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遊於羿

⑥之彀

⑦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人以其全足笑吾不全足者多矣,我怫然而怒;

而適先生之所,則廢然而反。不知先生之洗我以善邪?吾與夫子遊十九年矣,而未嚐知吾兀者也。今子與我遊於形骸之內,而子索我於形骸之外,不亦過乎!”子產蹴然

⑧改容更貌曰:“子無乃稱!”

【注釋】①申徒嘉:人名,姓申徒名嘉,鄭國人。②鄭子產:人名,複姓公孫,名僑,字子產,鄭國的大夫。③伯昏無人:虛構人物。④違:避諱。⑤後人:瞧不起別人。⑥羿:俗稱後羿,神話傳說中射日的人。⑦彀:箭射出的範圍。⑧蹴然:因羞愧而緊張不安的樣子。

【譯文】申徒嘉是個獨腳的人,他和鄭子產一起向伯昏無人求學。子產對申徒嘉說:“如果我先出去你就停下來,如果你先出去我就停下來。”到第二天,他們又合堂坐在一張席子上。子產對申徒嘉說:“如果我先出去你就停下來,如果你先出去我就停下來。我現在要出去了,你能在這兒停一下嗎?還是不停呢?而且你見了我這個執政大臣也不回避,你以為自己也是在執政嗎?”申徒嘉回答說:“先生的門下,有像你這樣執政的嗎?你顯擺自己的執政就看不起人嗎?我聽說:‘鏡子明亮上麵就不會有灰塵,有灰塵的話就不明亮。如果能長期和賢能的人交往,自己就不會犯過失。’現在你是來向先生求學修養自身的,說出這種話,難道不過分嗎?”子產說:“你已經是這樣了,還要去和堯爭善,估量一下自己的德行,你還不夠自我反省嗎?”申徒嘉說:“一個人辯解自己的錯誤,認為自身不應當殘缺的人很多;自身殘缺後,不辯解自己的過失,認為自己不_應當健全的人很少。

知道對事情的無奈能安於命運的,隻有有德的人才能夠做到。在後羿的射程之內,正中間的地方,進入了必然能被射中的地方,但卻沒有射中,這是命。因為自己有兩隻腳就嘲笑隻有一隻腳的人很多,我非常憤怒;但是到了先生這裏,怒氣就消失了。這難道不是先生用善道洗淨我的心靈嗎?我向先生求學已經十九年了,先生從沒有覺得我是個隻有一隻腳的人。現在你與我以德相交,但是你卻要用我的外表來衡量我,不是過分嗎?”子產感到羞愧,改變臉色說:“請不要說下去了。”

【原文】魯有兀者叔山無趾

①,踵

②見仲尼,仲尼曰:“子不謹,前既犯患若是矣。雖今來,何及矣!”無趾曰:“吾唯不知務而輕用吾身,吾是以亡足。今吾來也,猶有尊足者存焉,吾是以務全之也。夫天無不覆,地無不載,吾以夫子為天地,安知夫子之猶若是也!”孔子曰;“丘則陋

③矣。夫子胡不入乎,請講以所聞!”無趾出。孔子曰:“弟子勉之!夫無趾,兀者也,猶務學以複補前行之惡,而況全德之人乎!”無趾語老聃曰:“孔丘之於至人,其未邪?彼何賓賓以學子為?彼且蘄以淑詭幻怪之名聞,不知至人之以是為己桎梏

④邪?”老聃曰:“胡不直使彼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者,解其桎梏,其可乎?”無趾曰:“天刑之,安嗬解!”

【注釋】①叔山無趾:虛構的人物,因為遭到刖刑所以稱為無趾。②踵:腳後跟,此處指用腳後跟走路。③陋:淺陋。④桎梏:束縛。⑤安:如何。

【譯文】魯國有個被砍去腳趾的人叫做叔山無趾,他踮著腳後跟去拜見孔子。孔子說:“因為你不謹慎,所以犯了過錯遭受這樣的懲罰,即使現在來求教,怎麼能夠來得及呢!”無趾說:“我因為不明白事理所以輕用了自己的身體,因此才失去了腳趾。現在我來,是因為還存有比腳趾更貴重的東西要保存,我要盡力保全它。沒有什麼東西不是被天覆蓋著,沒有什麼東西不是被地負載著,我把您當作是天地,怎麼知道先生原來是這樣的啊!”孔子說:“是我鄙陋。你為什麼不進來,講給我聽聽!”無趾走了。孔子對弟子們說:“你們要努力啊!無趾是一個被砍掉腳趾的人,都努力修學希望能夠彌補以前所犯的過錯,更何況是沒有犯過錯的人呢!”無趾告訴老聃說:“說孔子是道德修養極高的人,恐怕他還沒有達到那個程度吧?他為什麼還頻頻地來向您求教呢?而且他還祈求能以奇異的名聲聞達天下,難道他不知道道德修養極高的人把名聲當作是一種束縛嗎?”老聃說:“你為什麼不使他明白死和生是一樣的,可和不可是平齊的道理呢,從而解除他的束縛呢,這可以嗎?”無趾說:“這是大自然加給他的刑法,怎麼能夠解除呢?”

【原文】魯哀公問於仲尼曰:“衛有惡人

①焉,日哀駘它

②。丈夫與之處者,思而不能去也。婦人見之,請於父母曰:‘與為人妻,寧為夫子妾’者,十數而未止也。未嚐有聞其唱者也,常和人而矣。無君人之位以濟乎人之死,無聚祿以望人之腹。又以惡駭

③天下,和而不唱,知不出乎四域,且而雌雄

④合乎前。是必有異乎人者也。寡人召而觀之,果以惡駭天下。與寡人

⑤處,不至以月數。而寡人有意乎其為人也;不至乎期年,而寡人信之。國無宰,寡人傳國焉。悶然而後應,汜然而若辭。寡人醜乎,卒授之國。無幾何也,去寡人而行,寡人恤焉若有亡也,若無與樂是國也。是何人者也?”仲尼曰:“丘也嚐使於楚矣,適見獨子食於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

⑥也,愛使其形者也。戰而死者,其人之葬也不以翣資;刖者之屨,無為愛之;皆無其本矣。為天子之諸禦,不翦爪,不穿耳;取妻者止於外,不得複使。形全猶足以為爾,而況全德之人乎!今哀駘它未言而信,無功而親,使人授己國,唯恐其不受也,是必才全而德不形者也。”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

⑦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

⑧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

⑨;使日夜無郤

⑩,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何為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哀公異日以告閔子曰:“始也吾以南麵而君天下,執民之紀而憂其死,吾自以為至通矣。今吾聞至人之言,恐吾無其實,輕用吾身而亡其國。吾與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

【注釋】①惡人:此處指相貌醜陋的人。②哀駘它:虛構的人物。③駭:驚擾,驚動。④雌雄:泛指男人和女人。⑤寡人:國君的自稱。⑥形:顯現,顯露。⑦達:通達。⑧規:即“窺”。窺見。⑨兌:通“悅”,喜悅,高興。⑩郤:通“隙”,縫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