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年女性生理特點及調適 第一節 生殖、泌尿係統(1 / 3)

第一章 中年女性生理特點及調適 第一節 生殖、泌尿係統

1.骨盆是由什麼組成的

女性骨盆是容納女性內生殖器——子宮、輸卵管和卵巢的在。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和左右兩塊髖骨組成的,在4塊骨骼之有堅實的關節,並有韌帶或軟骨相連接。其中髖骨又由髂骨、坐和恥骨融合而成,而髖骨的前方在恥骨之間由軟骨相連,稱為恥聯合,分娩時恥骨聯合稍能鬆動,為胎兒娩出提供了條件;骶骨5塊骶椎融合而成,尾骨包括4~5塊尾椎,骶椎和尾骨借韌帶接成骶尾關節,此關節活動性很大,在分娩時尾骨可以向後移動骨盆出口的前後距離增加,有利於胎兒的自然分娩;在兩髖骨與骨的耳狀麵之間形成骶髂關節,此關節活動範圍甚小。骨盆各之間有兩對堅實的韌帶,一是連接骶尾骨與坐骨結節之間的骶節韌帶;另一個是連接骶尾骨與坐骨棘之間的骶棘韌帶。這4骨骼,通過韌帶、軟骨和關節連接在一起,便組成了骨盆。

2.女性一生中子宮有什麼生理變化

子宮是女性的生殖器官,位於腹腔內。在女性幼年期,子宮置接近骨盆上緣,體積很小,子宮頸較長,約占子宮全長的2/3。宮的肌層也很薄,其整體仍處於幼稚狀態。7歲以後,子宮逐步骨盆下降。從青春期開始,子宮體明顯增大,在卵巢分泌的性激作用下,使子宮內膜發生周期性變化,這種變化表現為周期性的宮內膜的脫落與修複。女性18歲以後,進入性成熟期,此時子外形如倒梨形,上部較寬為宮體,下部狹窄呈圓柱形為子宮頸,宮肌層也明顯增厚,最厚約0.8厘米。女性懷孕後進入妊娠期,頸血管增多,充血變軟呈紫藍色,腺體分泌增加,成為防止細菌入官腔的一道屏障。妊娠以後,子宮隨著胎兒的生長發育而逐增大,子宮內血管增多。擴大後的子宮變軟,子宮似圓球形並有性感;妊娠3個月後子宮又變為橢圓形,同時肌層也明顯增厚,量也明顯增加,足月妊娠子宮的重量為非妊娠子宮的20~25(正常子宮約40克)。分娩後子宮驟然縮小,6~8周後子宮恢到正常大小。進入絕經期的子宮和子宮頸萎縮,此時子宮內膜不會再發生周期性變化,突出表現為月經的紊亂,經常閉經,最絕經。

3.正常月經具備哪些特點

月經是女性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月經的初潮年齡是1314歲之間,除了月經初潮以後的2~3年內由於卵巢功能發育成熟而致月經不規律以外,從青春期後期到絕經期前的20~30中,就應該出現規律的月經了。那麼正常月經應具備哪些特點呢首先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月經周期,所謂周期,就是指兩次月經第天之間的時間。正常月經周期多數為28~30天,提前或錯後天,也是正常現象。每次行經天數,即“經期”也比較穩定,通常3~7天,如果隻1~2天就幹淨了,或過了8~9天還未停止,就異常表現。經血量是每次月經流血的總量,一般在50~60毫升間,但每次經血量很難測量,隻是根據用紙情況進行粗略估計,果1天換3~5次紙,就屬於正常,經量最多的日子是第2~3天。

正常經血的質地也有特點,因經血本身就是純血中混雜了一些落的子宮內膜、子宮頸的黏液和陰道的分泌物,所以看上去顏色暗,略帶黏性,並有些小薄碎片,不容易凝成血塊。在月經期間,般沒有更多的不適,至多在經前或經期有點腰酸、小肚子墜脹或房發脹、便秘、頭痛等,而不會影響日常的工作和學習。

4.怎樣判斷月經過多或過少

月經量超過150毫升稱為月經過多,常合並月經延長和月過頻,這種月經量對身體健康不利。

月經過多一般包括排卵和不排卵兩種情況。不排卵的月經多,就是功能性子宮出血;而排卵的月經過多,常因子宮或全身病引起,兩者都需要進行必要的檢查及治療。

月經過少包括兩方麵,一是月經量減少;二是月經間隔時間長,兩者常同時發生。

月經量少於20毫升,或每次月經呈點點滴滴地出血,均屬月經量少。月經間隔長達35天以上,是月經間隔延長,但如平月經周期長達2個月以上,則應以超過2個月才算異常。

5.為什麼說生理性閉經屬正常現象

凡年滿18歲以上的婦女,月經尚未來潮或月經周期已經建後連續3個月以上不來月經的,都叫閉經,前者為原發性閉經,者稱繼發性閉經。

閉經又分為生理性閉經和病理性閉經兩類。生理性閉經屬正常現象,青春發育的早期,在初來月經的2~3年內,由於卵巢分泌功能尚不穩定,月經周期往往不規律;受孕後的婦女,由於巢黃體產生大量黃體素,刺激子宮內膜不斷增生而不脫落,所以不會來月經;分娩以後,卵巢功能恢複需要一定的時間,加之哺對卵巢的抑製,月經的恢複更晚。婦女到40歲以後,由於卵巢能的逐漸衰退,子宮內膜缺乏周期性刺激,月經經常數月1次直絕經。這種在發育期、妊娠期、哺乳期和絕經期所發生的閉經稱生理性閉經,屬於正常現象。

6.病理性閉經的發生原因有哪些

由生殖係統的局部病變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閉經,稱為病性閉經。引起病理性閉經的原因很多,概括起來,可以分為七方麵

(1)精神因素:生活環境的突變、氣候的急劇變化,以及精神的創傷、恐懼、憂慮、緊張等,可通過神經係統的反射作用,影響腺內分泌功能,引起閉經。

(2)營養不良:長時間的營養不良,如缺乏蛋白質、維生素等可以引起內分泌障礙而閉經。

(3)全身性疾病:全身性急慢性傳染病、嚴重貧血、腎病、風病、糖尿病、性染色體異常等,常可影響卵巢功能,使之發生閉經。

(4)子宮本身疾病:先天性無子宮或無子宮內膜、子宮發育良;手術切除子宮;創傷、刮宮過深、官腔粘連或放射治療;嚴重染,如結核性宮內膜炎,均可能引起閉經。

(5)卵巢疾病:卵巢先天性缺如或發育不良及手術切除雙側巢;放射治療後、雙側卵巢腫瘤或一側卵巢惡性腫瘤等使卵巢組破壞,以及雙側多囊性卵巢綜合征等,均可引起閉經。

(6)下丘腦一垂體疾病:如產後出血引起的席漢病、產褥感染創傷以及垂體腫瘤等使垂體功能減退,或服了避孕藥物使下丘腦垂體功能產生障礙,也可以引起閉經。

(7)其他內分泌腺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或功能不足,使巢對促使性腺激素反應障礙,加之全身代謝的改變,易於造成經;腎上腺增生、腫瘤或功能減退,也可引起閉經。

另外,有些閉經屬於假性閉經,也稱隱性閉經,即有月經周的變化,但因先天性陰道橫膈、處女膜閉鎖,先天或後天損傷引的陰道或子宮頸閉鎖,使經血不能外流,而引起閉經。這些患者往有周期性下腹脹痛,並且逐月加劇,這與上述真性閉經不同。

7.哪些原因可以引起痛經

凡是在月經前後或月經期出現小腹疼痛、腰部酸痛等症狀,致影響生活、學習和工作者,即稱為痛經。據國內外不完全統計大約有50%以上的婦女在行經時有不同程度的腹痛,其中1/1症狀嚴重,甚至行經期間必須臥床休息,不能正常工作或學習。

根據發病原因,痛經可分為原發性痛經和繼發性痛經兩種。

原發性痛經是指生殖器官無明顯器質性病變,往往是從有月經始就有腹部疼痛,所以也叫功能性痛經,多見於未生育過的年輕女i繼發性痛經是因生殖器官的器質性病變所致,所以又叫器性痛經,多見於已生育的婦女或中年婦女。

引起原發性痛經的原因很多,一是精神因素,嚴重抑鬱、過焦慮、感覺敏感、精神緊張的婦女,容易發生痛經。一些婦女對經生理不了解,有羞澀、恐懼、厭惡等心理,也會出現痛經。二是宮肌肉收縮過強或無節律、過度擠壓血管使子宮受刺激而產生痛。如子宮頸口或頸管狹窄、子宮位置不正或子宮過度屈曲、子內膜整塊脫落,都可造成經血流通不暢,刺激子宮強烈收縮而感腹部疼痛。有的人因子宮發育不良,產生不協調收縮也會引起經.三是內分泌因素,很多醫生認為痛經的發生,是因子宮對卵分泌的黃體素敏感,過度收縮,使肌肉缺血所致。有人根據痛經婦女前列腺素高於正常婦女,且同一婦女痛經期間體內前列腺高於平時,因此認為痛經與前列腺素有關。中醫學認為,痛經的生是由於氣血流通不暢,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其原因是傷之後、外感寒濕,以及精神刺激等。至於繼發性痛經,多因生器官有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盆腔炎、腫瘤等所致。

8.為什麼心情不愉快會影響月經

正常的月經依賴於下丘腦一垂體一卵巢功能正常和相互協調。

當女性心情不愉快,如喪事、失戀、驚恐或工作矛盾時,可以使腦一垂體一卵巢內分泌的協調關係發生變化,使卵巢的功能出現亂,因而引起月經失調,嚴重的精神創傷還可能引發閉經,所以持情緒的穩定是月經正常的首要條件。

9.如何注意月經期的調護

自青春期開始,來月經是婦女的正常現象。在經期身體會些變化,如大腦的興奮性降低,因此容易困倦疲乏,身體抵抗力弱,容易患傷風、感冒或其他疾病。同時,生殖器官的某些防禦能暫時被破壞,如子宮內膜脫落形成創麵,陰道內的酸性殺菌黏被經血衝淡,子宮口又微張開,很容易被細菌侵入。如果經期不意保護,很可能引起月經病或生殖器官炎症,甚至引起全身性病,因此必須注意經期的調護。

女性月經期的調護,應當注意哪幾個方麵呢

(1)注意經期衛生:首先是月經期使用的衛生巾。超市裏出的衛生巾,都是經過消毒的,買來就可應用,非常方便,但要注意換。另外,要保持外陰的清潔,最好在每晚或晨起換衛生巾時,用溫水清洗1次,但切忌坐入盆中,以防髒水進入陰道。在月經內,還應禁止性生活、盆浴和遊泳。

(2)保持心情愉快:因為腦和神經在月經的調節中發揮著重的作用,所以在月經期要注意調節精神狀態,保持心情愉快,避情緒波動和過度緊張,否則會影響大腦皮質的調節功能,引起月不調。

(3)注意保暖:經期保暖,特別是下半身保暖更為重要。避用冷水洗澡、洗腳、洗頭等,因為過冷的刺激往往引起子宮血管縮,導致經量過少或突然停止,同時也容易感冒。

(4)勞逸適度:經期雖說要注意休息,並保證充足的睡眠,但逸要適度。適當的工作和戶外活動,可以增加盆腔血液循環,從減輕腰酸背痛等症狀,但過重的體力勞動會使盆腔血流加速,引經血過多甚至淋漓不斷。

(5)調整膳食:月經期間,要食用富含營養而易於消化的新食物,如多吃蔬菜,多飲水,保持大便通暢,以減少盆腔充血等。時,還要避免食用過於辛辣的刺激性食品,以防引起月經不調和他疾病發生。

10.如何通過運動和飲食改善經前綜合征

有些女性每逢在月經來潮前都會感到不適,如頭痛、氣喘、痛、骨盆痛、乳房脹痛、胸痛、腹痛等。除了這些生理現象,很多性在經前也會感到心情煩躁、易怒、情緒低落、容易疲倦、食欲乏、失眠等。

雖然經前綜合征並非一種疾病,而是一種因生理變化而產的身心反應,但若反應嚴重,也會影響日常生活。造成經前綜合的原因是由於體內缺乏鎂和維生素B6,以至酶未能發揮最大能;另一方麵,體內的雌激素增加,使黃體酮這種由卵巢黃體和盤分泌的固醇類激素相對減少,導致內分泌不平衡。此外,經前有血糖不穩定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