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文藝擷英 7、《霍小玉傳》之謎(2 / 2)

曆代的史學家和方誌學家都極為重視《霍小玉傳》,並認為其有史料價值。清朝學者徐鬆,長於史學,精通史誌。他曾奉命主持編寫了《全唐文》,並用數年之力完成了著名的史誌著作《唐兩京城坊考》。《唐兩京城坊考》總結了從唐代到清代以來曆代學者對長安和洛陽的研究成果,書中曾經多次引用《霍小玉傳》。代學者武伯綸也在論述中多次引用《霍小玉傳》,這足以證明故事中的人物的真實性。

一些學者不同意上述看法,認為此書是牛李黨爭的產物。這篇小說的主旨並不是為了描寫愛情,而是作者蔣防為迎合元稹一派的政治利益,有意攻擊李益而作。卞孝萱先生指出,唐代的傳奇大都要在結尾處交代故事來源,或發表一些議論,而《霍小玉傳》卻與眾不同,既沒有議論,也沒有故事的來源。此外,小說中的李益與李逢吉、令狐楚交往密切,而作者蔣防與元稹、李紳交情深厚,在成書之時,元稹、李紳與宰相令狐楚關係惡化,由此推論,元稹等人對李益也就不會有什麼好感。元和末年前後,令狐楚被貶謫在外,元稹、李紳就趁此機會排擠李益,他們想方設法使李益聲名狼藉,《霍小玉傳》便產生了。

小說中有許多令人生疑之處。霍小玉本姓李,按唐代的律法同姓不能結婚,違者要處以刑罰,而小說中的李益卻發誓迎娶霍小玉。

時至今日,《霍小玉傳》仍有吸引著人們的目光。然而,它到底是虛構的小說還是紀實之作還未有定論。

[相關鏈接]至情至性的霍小玉

《霍小玉傳》之所以大獲成功,在於作者成功地刻畫了一個愛情至上的妓女形象--霍小玉。她“不邀財貨,但慕風流”,也就是說她所追求的並不是金錢與地位,而是把人的素質等更根本的因素放在了首位,這也說明了霍小玉對待愛情的一片赤城。當她對李益一見鍾情時,“言敘溫和,辭氣宛媚”。陷入愛情的她深知自己的身份低微,與李益的身份有天壤之別,再加上對人性喜新厭舊的清楚認識,擔心眼前“極其歡愛”的生活不能長久。李益為了表示自己對愛情的堅貞,主動提出“請以素縑,著之盟約”,並“藏於寶篋之內”,霍小玉對李益的感情更加毫無保留,“日夜相從”達兩年之久。李益的登科授官後,對霍小玉的態度逐漸發生變化,又一次將其推到愛情與現實的尖銳矛盾麵前。她百般思量,認定“君之此去,必就佳姻,盟約之言,徒虛語耳”,這充分顯示了其智慧與清醒的一麵。她坦然地說,自己並沒有要與李益成親的奢望,隻是希望李益能給自己八年時光,之後再與高門結親。這說明她的愛情理想超越了婚姻,是對真愛的弘揚,是至情至性的集中表現。當李益負約被盟時,霍小玉傷心而死,李益“為之縞素,旦夕哭泣甚哀”,這足以說明李益對霍小玉並非沒有真情,隻是這份真情無法與現實力量相抗衡。霍小玉死後使李益“妻妾終日不安”,這種報複行動不僅大大損害了李益的形象,也對霍小玉的形象有百害而無一益。因此,湯顯祖在其以《霍小玉傳》為藍本創造的《紫釵記》中刪去了報複情節,顯示了一代戲劇大師超凡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