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名勝古跡 第1節 諸葛亮八陣圖遺址今何在?(2 / 2)

廣都八陣。廣都縣為漢時所設,隋朝改為雙流縣。廣都八陣圖始見於南朝梁時的《益州記》一書,陣圖遺址按史籍記載應該約在今雙流縣中和場,但如今也是一無蹤跡可尋。

宜賓八陣。據《宜賓縣誌》,當年諸葛亮曾從宜賓溯金沙江而上至西昌,諸葛亮在宜賓布過八陣圖,遺址應該在今四川宜賓市流杯池公園內。

夔州八陣。陣圖遺址位於四川奉節縣草堂區草堂(即杜甫在奉節的草堂遺址)附近的金馬河畔。此陣圖扼古代川鄂陸上之咽喉,為湖北入川東門戶奉節之要衝。其最早見諸於史籍記錄的也是出自於酈道元,他在《水經注·江水一》“江水又東徑諸諸葛圖壘南”下注釋說:“石磧平曠,望兼川陸,有亮所早八陣圖。”曆代皆有人來此憑吊,其中尤以杜甫、劉禹錫、蘇軾的行跡最為知名。也可以從酈道元的記載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此八陣圖可能確乎不止一處,因為練兵總不會拘於一時一地的。

總之,各處的“八陣圖”遺址究竟哪個屬於真跡,抑或多個或者都是真跡,這可能是一個永遠也難以解開的千古之謎了,因為史跡既有限,且年代確乎太久遠了。

[相關鏈接]文化名人在夔州八陣處所留下的行跡

北魏以後,憑借著酈道元所指引的蹤跡,曆代都有文人墨客來此憑吊,成為一大勝景。

曾在夔州客居一年多的唐代著名大詩人杜甫曾多次來此觀陣圖遺跡。詩人觀大江東去,懷曆史之幽思,而今陣圖依然,他歎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懷滅曹吞吳一統天下之誌,卻因蜀主劉備因一時之不忍,為報義弟之仇而妄向東吳動幹戈的錯誤決策所破滅,感慨、歎惋之至,遂命千古絕句《八陣圖》一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於是此之“八陣圖”因為“詩聖”杜甫的大力宣揚,從而更加名垂於世。

曾為夔州刺史的唐另一大詩人“詩豪”劉禹錫也曾多次來此憑吊陣圖遺跡,並在其所著《八陣圖錄》中詳細描繪了八陣圖的情景:“夔州西市,俯臨江岸沙石,下有諸葛亮‘八陣圖’,箕張翼舒、鵝形鶴勢,聚石分布,宛然尚存。峽水大時,三蜀雪消之際,鴻湧滉漾,可勝道哉。大樹十圍、枯槎百丈,破磴巨石,隨波塞川而下……及乎水落川平,萬物皆失故態。唯諸葛陣圖小石之堆,標聚行列依然。如是者近六百年,淘灑推激,迨今不動。”劉禹錫文中所描述的陣圖石堆曆經數百年江水衝擊巋然不動,正可同杜甫詩句“江流石不轉”相映成趣。

宋代大文學家蘇軾也曾多次來此觀陣圖遺跡。他在《東坡誌林》裏記載說,桓溫(按:東晉名將)征譙縱,看見陣圖誤為“常山蛇勢”,而他自己則“常過之,自山上附視百餘丈。凡八行,為六十四聚,聚正圓。不見凹凸處,如日中蓋影。及就視,皆卵石漫漫不可辨也”。

時至今日,雖然因為三峽工程的緣故,此地就要被淹沒,可是當地人們早已習慣了來此追慕諸葛亮的高風亮節,並成為當地的一大風俗,遊人如織之時,其景況亦可謂蔚為大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