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鏈接]淨明道及其創始人許遜
淨明道,是道教正一道的一大傳統宗派,宋、元年間在南昌西山興起,全稱“淨明忠孝道”。許遜(239--374?)字敬之,東晉道士,是淨明道祖師,人稱許真君,他出生於南昌縣長定鄉益塘坡慈母裏村,以忠、孝、仁、慈、忍、慎、勤、儉八字教化鄰裏。教義融攝儒道兩家思想,因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傳統特色而影響深遠。許遜還留下了鎖蛟退水、拔宅飛升等傳說,他在南昌西山的隱居修道之地被後世尊稱為“萬壽宮”,至今海內外已有1300多座同名道觀。
許遜祖籍汝南(今河南許昌),其父於東漢末年率家避戰亂遷居南昌。他從小即賦性聰穎,博通經史、天文、地理、醫學、陰陽五行學說,尤其愛好道家修煉法術。二十歲被當地政府舉為孝廉,然其屢薦不就。二十九歲拜西安(今修水)大洞君吳猛學道,盡得秘傳。三十六歲時與文學家郭璞結伴遍訪名山勝地,最後選擇南昌西郊的逍遙山(今新建西山鄉)隱居,隻求修煉,不願為仕,平日以孝、悌、忠、信教化鄉裏,深為鄉人尊敬。直至西晉太康元年(280)四十二歲時,因朝廷屢加禮命,難於推辭,才前往四川就任旌陽縣令。
許遜到了旌陽,去貪鄙,減刑罰,倡仁孝,近賢遠奸,實行了許多利國濟民措施。有一年,旌陽大水為患,低田顆粒無收,許遜讓大批農民到官府田裏耕種,以工代稅,使災民獲得解救。當時瘟疫流行,許遜便用自己學得的藥方救治,藥到病除,人民感激涕零,敬如父母。那時旌陽傳唱一首民謠:“人無盜竊,吏無奸欺,我君活人,病無能為。”盛讚許遜的功德。鄰縣民眾紛紛前來歸附,旌陽人戶大增。許遜在旌陽十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被人們親切稱為“許旌陽”。太熙元年(290),鑒於晉室將有大亂,料知國事不可為,許遜掛冠東歸。啟程時,送者蔽野;有的為他建生祠、畫神像,終年祭祀;有的千裏跟隨來到西山,聚族而居,與許遜為伴,都改姓許,人稱“許家營”。
許遜東歸後,時值彭蠡湖(今鄱陽湖)水災連年,他率郡民疏治,足跡踏遍湖區各地。他不僅為豫章治水,還到湖南、湖北、福建等地消除水患,贏得人民的廣泛尊崇,被編成神話故事廣為流傳。東晉元帝大興四年(321),許遜隱居南昌南郊梅仙祠舊址,創辦道院,名太極觀,額曰“淨明真境”,立淨明道派。其宗旨為“淨明忠孝”。傳說許遜活到一百三十六歲,於東晉寧康二年(374)八月初一日合家四十二人一齊飛天成仙,世人尊奉他為“許仙”。東晉朝廷為了表彰他的功德,將旌陽縣改名德陽縣。後人在他居住地西山建起“許仙”祠,在南昌鐵柱宮建旌陽祠,並受曆代王朝賜匾表彰,宋王安石即曾撰寫《許旌陽祠記》。
此先賢之殊遇,亦可謂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