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人們對於談論周瑜的墓地處址問題往往能夠舉證鑿鑿,這也就增加了我們對於準確判斷事實真相的難度,同時這也就更好地說明了古時人們對於喪葬問題的高度重視。還有人們往往都有一種仰慕名人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鄉能與曆史上的名人有點“沾親帶故”的因緣,所以自覺為他修建墳墓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尤其還要編造和穿鑿一些事實來證明之。這就使得真相更加顯得撲朔迷離。
然而不管怎麼說,人們對於周瑜的熱情及崇敬心理是不會減退的。
[相關鏈接]廬江周瑜墓
年代:東漢;地址:廬江縣,軍二東路、橫街、朝墓巷(大轉盤)。
東漢初建時墓地約5畝,北域高約8尺,有封無表,平地起墳,以3×6×12小車紋漢代大磚砌成,墓門向東,墓周圍繞以石刻欄杆,旁建木質六角“談笑亭”。曆經千年,塚塌亭倒,石欄毀滅無存。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提學禦史彭勖令知縣黃金蘭重加修葺,並立“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碑碣。清鹹豐年間,墓址又遭破壞。民國31年,國民黨桂係駐廬部隊一七六師五二六團團長覃振元掘墓,後又重新修建,築墓成台,改圓形墓為凸型墓,分三層台階,正方體,圓頂。底台階邊長10米,墓高約5米,墓四角配以4頭石獅,墓正麵豎立“吳名將周公瑾之墓”石碑,碑麵兩側刻有對聯,文曰:“君臣骨肉江東水;兒女英雄皖北墳。”二層台階豎立國民黨駐軍團長覃振元、江防司令孫福安、縣長謝殿棟3塊石刻碑記。墓前兩旁豎立一對高大的長方形磚柱,上書對聯:“赤壁展鴻圖,三十功名公已勳垂宇宙;佳城封,兩千年後我來樹此風聲。”建國前柱已遭破壞,“文革”期間,碑碎墓毀,僅留下衰草荒丘。
建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文物古跡的修複和保護工作,1987年,周瑜墓被廬江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撥款、募捐、劃地;1993年,廬江縣委、縣政府決定,拆遷墓附近26戶村民住房;2002年,廬江縣文化旅遊局對周瑜墓塚進行了重新修複,為利用有限空間,便於遊人參觀,根據省文物局專家建議,將墓塚改向朝南。2005年,重點對三國文物陳列館展示、享堂、碑廊等附屬仿古建築進行投入建設,不久一代英豪周瑜墓園再現千年勝跡,成為人們瞻仰、遊覽勝地。
廬江的周瑜墓園的重新修建是從2007年初冬開始。由九華山的方丈出資修建廬江周瑜墓園。大概耗資2、3百萬。預計在2008年5、6月份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