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軍事史話 第8節 何時開始設兵部尚書一職?
在古代,尤其是戰爭年代,兵部尚書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官職。它統管全國軍事行政長官,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長。我國自秦漢以來,就建立了一整套完備的官僚機構,借以維護封建地主階級的統治。兵部尚書,就是這套官僚機構中的一員。那麼這一重要官職到底是什麼時候開始設立的呢?
對維護封建王朝起著重大作用的兵部尚書一職確立於何時,目前學界有在隋之前就已經設立和隋時始設的兩種觀點。
有的學者認為兵部尚書一職始設於隋朝,論述如下:
兩漢時期,皇帝為了分散相權,便設立了三公,但是由於三公不能統一意見,所以皇帝便獨攬軍政大權。但是皇帝又不能親理軍政,於是便委任近臣尚書,尚書遂“出納王命,敷奏萬機,蓋政令之所由宣,選舉之所由定,罪賞之所由正”。從此,“天下樞要,在於尚書”。
尚書機構在東漢時稱為台,南北朝劉宋王朝時便偶稱尚書省,到梁時遂正式改稱為尚書省,並設有吏部、祠部、度支、左民、都官、五兵六曹尚書。在當時,尚書省下轄五至六個尚書不等,各朝的名稱也不盡相同,職權也有所出入。楊堅建立隋朝後,為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便在兩漢、魏、晉、南北朝官製的基礎上,製定了三省六部製。三省為執掌封建中央樞機的機關,長官為宰相。所謂三省,是指內史省(又稱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隋文帝把曆代尚書各曹確定為六部,是為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
由此確定,兵部尚書的設置開始於隋朝,而唐以後的史書記載也有所證明。如《通典·職官》記載:“後魏為七兵尚書,北齊為五兵……至隋乃有兵部尚書。”《大唐六典》也說:“曆齊、梁、陳、後魏、北齊,皆置五兵尚書。後周依《周官》,置大司馬卿一人,隋改為兵部尚書,皇朝因之。”所以說,兵部尚書之職始設於隋朝,並一直沿至清代。
而還有的學者則不同意“至隋乃有兵部尚書”說,他們認為兵部尚書早在隋朝以前就出現了,其理由是:
一、據史料文獻記載,五胡十六國時期,至少有後燕、西秦、北涼三個政權設置過兵部尚書。《魏書·張蒲傳》載:張攀(張蒲之父),曾在後燕皇帝慕容垂手下任“禦史中丞、兵部尚書,以清方稱”。而《晉書·乞伏乾歸載記》也記載有“翟瑥為吏部尚書,瞿勃為主客尚書,杜宣為兵部尚書,王鬆壽為民部尚書,樊謙為三公尚書”的事。此外,《魏書·張湛傳》中記載:張湛在北涼國時“仕沮渠蒙遜黃門侍郎、兵部尚書”。從以上三則史料中可以看出,後燕、西秦、北涼都曾有過兵部尚書之職,這三個政權之所以不沿晉製稱“五兵”尚書而稱為兵部尚書是因為國家機構不健全,可能配不齊五兵或七兵,因此便稱為“兵部尚書”。
二、西魏、北周等國也曾存在過兵部尚書。556年以前,北周在“行《周禮》,建六官”前,西魏便曾設置過兵部尚書。《周書·皇甫蹯傳》記載:大統四年(538年),皇甫蹯“引為丞相府行參軍。尋轉田曹參軍、東閣祭酒,加散騎侍郎。稍遷太常卿、都水使者,曆蕃部、兵部虞部、民部、吏部等諸曹郎中。六官建,拜計部下大夫”。又有《周書·郭彥傳》載:“魏恭帝元年(554年),除兵部尚書”,而《周書·李彥傳》也載道“拜兵部尚書……六官建,改授軍司馬”。而實際上,在建六官以後,大司馬所署之部泛稱為兵部,隻是沒有設立尚書官罷了。
三、不但中原地區,即使某些邊遠地區,也在隋朝之前便設立了兵部。如位於吐魯番盆地的高昌王國,在高昌王之下,設有官職“令尹”、“公”、“左右衛”和“八長史”,而所謂“八長史”,即為“吏部、祠部、庫部、倉部、主客、禮部、民部、兵部”八部。高昌王國的官製都是根據中原地區各國設置的,所以說,高昌王以下的“兵部“即為”兵部尚書“一職。
[相關鏈接]明朝兩大兵部尚書的相同命運
公元1450年,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宮中大亂,時任兵部左侍郎的於謙處亂不驚,力挽狂瀾,力主由郕王繼大統,是為景泰帝,穩定了民心與軍心,後被擢升為兵部尚書,朝中群臣對蒙古的入侵手足無措,於謙儼然成為當時的國家柱梁,身負保家衛國的重任。他率軍與蒙古瓦拉部落展開了戰爭,終於在一年之後將其逼退,並成功地將英宗接回。後來,英宗成功複辟後,立刻將於謙以謀反罪名逮捕,然後處死。
公元1628年,剛剛繼位的崇禎皇帝任命袁崇煥為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袁崇煥慷慨陳詞,表示一定會收複為滿族占去的遼東等地,崇禎皇帝對其非常信任,並賜以尚方寶劍,命其便宜從事。袁崇煥上任之位,采取了一係列嚴厲的治軍方法,將遼東總兵毛文龍先斬後奏,統一了軍權。袁崇煥與後金軍隊朝廷了多次交戰,多次取勝,收複了一些地區,極大地振奮了民心。1629年,皇太極率十萬清兵繞道蒙古,於12月11日突破長城喜峰口,攻陷遵化,京師震動詔令各路兵馬勤王。袁崇煥也回師勤王,便是卻被懷疑,於後太極退兵後被逮捕受審。1630年崇禎帝以“袁崇煥咐托不效,專恃欺隱,以市米則資盜,以謀款則斬帥”等罪名於8月將其處死於西市並棄屍於市。不明真相的京城百姓對袁崇煥恨之入骨,“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髒,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