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武經總要》也詳細介紹了八種常用投石車,其中最大的需要拽手250人,長達8。76米,發射的石彈45公斤,可射90步(合140。85米),需要說明的是,《武經總要》可能是出於保密或者故意誤導敵人的目的,將發石車的射程大大縮小了,根據其它古籍記載和現代科學計算模擬,這種投石車的發射距離不少於500米。
古代西方投石車也是主要進攻手段之一,波斯人希臘人都曾經大量使用它。中世紀時歐洲的投石車動輒發射數百公斤的石彈,規模比中國的大的多。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的時候,為了對付數米厚的巨石城牆,蘇丹下令建造了人類曆史上最大的投石車,可以發射數噸的巨石。羅馬帝國時期的投石車有扭力拋石機和彈力拋石機兩種,扭力拋石機是依靠扭絞繩索產生動力拋射石彈,彈力拋石機是依靠拋杆的彈力來拋射石彈的。
扭力拋石機是“典型的靠扭力發射的拋石機由地上的堅固沉重的長方形框架,一根直立的彈射杆,頂上裝有橫梁的兩根結實的柱子構成。彈射杆的下端插在一根扭絞得很緊的水平繩索裏,繩索綁在長方形框架的兩端,正好位於支撐架下麵的位置。平時繩索使彈射杆緊緊頂牢支撐架上的橫梁。彈射杆的頂部通常做成勺子的形狀,有時在彈射杆的頂端裝一皮彈袋。彈射時,先用絞盤將彈射杆拉至接近水平的位置,再在“勺子”或皮彈袋裏放進岩石或其他種類的彈體。當用扳機裝置鬆開絞盤繩索時,彈射杆便以很大的力量恢複到垂直位置,並與橫梁撞擊,產生的慣性力便將彈體以弧形軌道彈向目標。羅馬士兵將這種機械稱為野驢,表示彈射杆撞擊橫梁時長方形框架的後端向上提起的樣子就象驢子“彈跳”一般。“
彈力拋石機又稱彈弩,“它基本上由炮架、彈射裝置、彈射槽和底座等部分構成。炮架由兩根水平橫杆組成,橫杆被四根堅硬的垂直木條隔開,炮架被牢固地放置在底座上。這樣炮架就形成了三個窗口,彈射槽穿過中間的一個窗口,旁邊二個窗口的外側支撐杆上各係著一束稍微扭絞著的垂直繩索。在扭絞著的繩索中插兩根堅硬的木梢,然後同另一根結實的弓弦綁在一起。用很大的拉力將弓弦安放在彈射槽中彈射物(通常為投槍)的後麵,然後撥動扳機裝置將彈射物彈出。”
[相關鏈接]劉曄獻計造“霹靂車”
在官渡之戰時,曹操的謀士劉曄向其獻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劉曄字子揚,淮南成德人,是漢光武帝的兒子阜陵王劉延的後代。劉曄從小就膽識過人,能文能武,為人機巧,對於情報的收集,天下局勢、敵情的分析,對手心理的掌握都有其過人之處,是三國時代最出色的情報參謀之一。劉曄一生在曹操時代擔任過司空倉曹掾,主簿,行軍長史兼領軍,在曹丕時代但任散騎常侍,侍中等職務,雖然職務不算太高但是一直是曆代魏主的心腹,參與重大事情的謀劃決策,“而授曄以心腹之任;每有疑事,輒以函問曄,至一夜數十至耳。”始終是魏主的重要參謀。也正是有了一批這樣優秀的謀士,才有了魏武掃蕩群雄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霸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