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種哲學理論中,實用主義大概是被批評最多的體係之一,實用主義盛行的結果有目共睹:物欲的泛濫,理想的缺乏,理性的低能。
北京一位銀行業高管對我說過:
五十年前的中國年輕人,隻看見天安門上的毛主席,所以隻知精神而不知錢財;
五十年後的中國年輕人,隻看見人民幣上的毛主席,所以隻知錢財而不知精神。
最大的悲哀,莫過於青年喪失信仰激情。
實用主義並不隻存在於俗世生活中,在"高尚的"科學研究中,也一樣被"功利化""實用化",其影響力和誤導的力量,更加深遠。
作為生物學、社會學和哲學學者的美國當代著名的女性主義者當娜 .哈拉維( Dona Haraway,1944-),有過一段精彩的論述:
把科學方法上升到意識形態,加上那些關於認識論的誇誇其談,科學的重要性總是被炒得很高,因為這樣一來人們便不再分心去實踐其他形式的知識,盡管那些知識對於認識世界可能會更加有效。從這點來看,科學--這個我們必須玩的遊戲--是需要言說的,需要說服相關的社會成員相信,被言說的這個知識是通往人們欲望的客觀(因而也真實)的權力的路徑。
一分為二,但世界上沒有全壞無好的事物、理論,實用主義的一個值得讚賞的優點是:對自我性情和需求的理解與把握。這當然要比那些從不思考、人雲亦雲的跟風者,更有價值。用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不少實用主義者都在世上"混得不錯"。
世人中的不少數,因為懶於獨立思考,加之自小的教育,更習慣於"標準答案""正確答案",所以簡直無法進行係統思考,思維片麵、簡單、表麵、割裂、靜態,因此其實可以稱為"沒有主義"者。於是那些傳播××教的人、傳播××學說的人、傳播××體係的人,都足夠聰明,總能夠先說些正確的東西,讓一大群聽的人睜大眼睛,點頭再點頭,然後逐步、逐步引入極端的內容,以前麵的、輪廓的正確,一點點地掩蓋後麵的、部分的荒謬。用大量正確的廢話來顯示自身的理論高深,顯示自身的體係嚴謹。用大量的似乎包含一切問題的自問自答方式減少聽者們的思考。用平凡而極端的事例,打開他人心靈和意識柔軟部分,就易於輸入其他信息了。於是,他們就成了別人的諸多利益的犧牲品。社會上,那些更多的、被騙的人,未必是真正的實用主義者。
寫到"騙",難免不心潮起伏,忽想起徐玉蘭在越劇《哭靈》一段開頭那句千古絕唱"金玉良緣將我騙",句尾長長的變音拖腔"騙"激越高亢又悲切婉轉,讓人蕩氣回腸,欲哭無淚。不由地起身去書櫥裏翻光盤、翻優盤、翻耳機,終於找出了這段越劇經典,播放,聽了又聽,聽了又聽……這是初春的午後,原本陽光燦爛的天,聽著,聽著,忽地落起雨來,不大,隨著大風飄搖,飄上窗,沾濕,迷蒙起窗外一樣搖曳的新綠。
唉,管他什麼"中國人情"呢!停筆,翻出《紅樓夢》,泡進去癡上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