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交情篇 第十三章 友(2 / 2)

既已絕交,這位嵇康卻在臨死之時,選擇把自己的兒子嵇紹托付給官人山濤,為父之人情昭然,"巨源在,汝不孤矣"。而這個已被絕交的舊友,果然就把這個"謀反叛亂死刑犯"的兒子培養成為一位很不錯的高官,入群主流社會,嵇紹最後舍身保衛皇帝而壯烈犧牲。

千年之後,嵇康的神交之友魯迅,曾堅持十幾年遍訪群書校訂了精良版的《嵇康集》,可見他對這位"竹林七賢"裏第一帥哥的景仰之心,是真正的鋼杆粉絲。

無數的詩文歌戲讚頌的是因情而友,社會現實中更多的是因利而友,譬如商與商的因利而友,官與商的因利而友,商人要做大,少不得政治資源的加入,所以遠的有胡雪岩資助萍水相逢的王有齡,近的有鬆下幸之助投入巨資開辦鬆下政經塾,眼下的有李嘉誠開辦長江商學院。

因為格外在乎人情,所以中國人自兩千年前就有了關於"朋、友"的係統闡述,完成了完整的觀念引導,比起歐洲人的利益至上,比起美國人的衝動隨意,更多了真誠和付出的特征,在國際上,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中國人夠朋友"!

大概是因為有"遠交近攻"的 36計的指導,我們總愛把最好的東西出口,到外國做事比在國內更認真更努力,所以站在國際角度講友情,中國人真好!

如今,無數人的內心深處,早就種下了"沒有永遠的朋友,隻有永遠的利益"的格言,在枝繁葉茂地生長著,實踐著。那是外國人的名言,那是以侵略見長者的外交之本,不是中國的人情。

中國人和外國人都愛"三分法",所以喜歡把"友"也進行三分。外國人把朋友分為:①愛你的朋友;②忘你的朋友;③恨你的朋友。中國人更是早就有了一個詞語:三友。

說到友,自然不能不提孔子的益者損者論,《論語》說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損者三友"友佞友辟友善柔"。至今仍是擇友指南。

缺少朋友,隻進行沒有溝通交流的封閉學習,人必定孤陋寡聞。所以有友,則有比照,對人而言,萬事萬物怕就怕一個比字,知道得足夠全麵,閱人無數,才更能發現自己,定位自己。眼界決定境界。

學無止境,小時候父親帶我去"二水中分白鷺洲"的白鷺洲公園賞雪,告訴我"歲寒三友"鬆竹梅;上大學時讀蘇東坡的詩,又知道了原來梅竹石是三友;讀了更多的書,才知道這兩位都隻能算是宋、明朝的後生,人家唐朝的白居易、元結兩位大文學家,早就定下了"三友"。白居易的文學地位之高自不必說,元結嘛,不僅詩好,更是"浪漫"這一詞語的創始者呀。

他們定下的"三友"是:琴、酒、詩,或雲山、鬆竹、琴酒。瞧,這才是境界呢。如今,我可是非常認同白樂天描述的境界:歌樂、酒興、詩情。沉醉魏晉風骨,嗬嗬!有意思的是,我發現這上麵的四組"三友",是人的友,卻都不是人,是不是隻有物,才更適合為友呢?

古代,戰馬是真男人的摯友,今天,狗兒是無數人的密友,還有,以琴棋書畫為友,以美酒濃咖為友,以毛尖猴魁普洱為友,以爵士樂為友……還可以,以佛為友……其共同點,就是以不變之物為友,勝過以可變之人為友。但既已為人,焉能不變?友,人之情之所寄,人變而不知,則情何以堪?所以,知變方能怡情,知變方能友久。

不變應萬變。閑情時候,依然有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