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多少少,"不好意思"的心理作用,可以漸漸地改善一個人,但這樣一種無法確定的情緒,一旦被那些"識人者"所操縱,利用一些輿論傳播形成的"觀念"(被灌輸的觀念),可以最終使人作出不情願的被動選擇。在職場裏,在商場中,在"人精"麵前,在銷售人員麵前,"不好意思"的心理會變成他的得意、他的業績、他的利潤。
而這一套對於自我認知為"文明人"的人群,對於"高尚人群",則更加行之有效,譬如花十幾萬元買一套"原裝進口"國際品牌家具卻質量低劣,花幾萬元體驗一個十足裝 B的高端活動卻無聊透頂,花上萬元聽一場激情澎湃的大師課程卻空泛無物……因為有錢人麵子比錢重要,所以即使發現被宰,也不好意思說的。
上網搜索一下,發現對這四個字感興趣的人還真的不少,自覺受傷的也不少。有本書叫《別讓不好意思害了你》,作者認為生活中大部分的麻煩來源於說" Yes"太快說" No"太慢!
還有本書叫《別太好意思,也別太不好意思》,否定了"好意思 =厚臉皮,不好意思 =沒出息",提倡:適時的"厚臉皮",蠻好。
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女性,很幹脆的風格,其實就我的所見所聞,男人們倒是比女性更加容易不好意思,而在善於"懂裝不懂"的女人們麵前,就更甚了。
男人嘛,難怪網上又叫"難人"呢。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好意思過江東--無顏見江東父老,寫這詩的女人叫李清照,可能很愛喝酒,敢於把幾十個"醉"字公然寫到婉約的詞裏,她的五十多首詞裏喝醉的有一半,盡情盡興。看得出這位才女很反對楚霸王的"不好意思",而對於婦道禮教,她都沒啥不好意思的,不知她在那時候人情關係如何,但在百千年後,她是享盡尊崇的。
一般來說"好意思"是主觀故意,那麼"不好意思"的意思就很清楚了--不主觀故意,也即"我非故意"。可是,現實中,如果僅僅這麼理解,那未免太生硬了。是謙虛,是害羞,也可用以推脫責任。怎樣算得上是真心不好意思的人呢?別人借了自己的錢忘還了,人家跟沒事人一般,自己卻總想躲著別人,唯恐自己出現會刺激別人……單位開會年終總結時,生怕表揚到自己……別人丟了他的東西,見到他時總感到自己心裏慌張……四個字的萬能語,體現了委婉策略、成熟得體,淡化了責任,模糊了權益,實現了不了了之。是啊,人家都說了不好意思了,你還能怎樣?
人際交往,人也好比是根彈簧,在自身利益或情感受到他人壓力侵害時,大致會有三種反應:
第一,遇到壓力就迅速等量反彈,直來直去明明白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對方也許會知難而退,兩不相侵。
第二,遇到壓力就會加倍反彈回擊,甚至大到對方詫異驚訝的程度,於是敬而遠之,當然也因此難免被生活圈子裏的人們排斥孤立。
第三,遇到壓力時並不反彈,因顧忌利害,或希冀因此獲得好感乃至好的回報,便一忍再忍,偏偏越是耐壓越是被強壓,此乃人情中常聞之"柿子揀軟的捏""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原則。要命的是,到了終於忍不住的時候的反彈,一次性將多次累積的壓力反彈而出,卻會把自己之前的一切隱忍付出都化作烏有,落得大家"虛偽、陰險"的評價,於是內心裏更恨自己為何不再忍一忍。
不少人會動起這般念頭:再換個環境吧,從頭開始,下次我一定忍!可換了個地方,換了群人,依舊再循環……這種情況往往發生在那些眾人口中的"好人"們--慷慨大方、任勞任怨、好相處好說話--的身上,而種下的,是抑鬱症的種子。
與其事後捶胸頓足,後悔不已,不如觸底線時刻的忍無可忍。
底線是什麼?成熟的人成熟在有自知之明,與人相交有心理承受底線,線內馬虎不忌,觸底即彈--要好意思不好意思!
不好意思,我就是這樣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