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性情篇 第一章 熟知未必是真知(2 / 2)

人們熟知"水滴石穿",於是忘記了物理自然現象:一滴水永遠滴在大石頭的一個位置上,會滴出一個小洞積水,然後外溢;或者,滴出個鍾乳石……人們熟知"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忘記了唯一衡量成敗的是終點線,拚命壓迫孩子,於是成就了野草般瘋長的教育公司、補習班、幼教甚至胎教產業。

人們熟知"給孩子最好的",忘記了"梅花香自苦寒來""千金難買少年窮"……也不願意像廣告中說的那樣"男人,就該對他狠一點",於是孩子們隻好等到走出家門後去感受外人的"狠",於是長不大、後悔長大、消沉、逃避……人們熟知"越給孩子更多的錢花,他的身邊就會聚集更多的壞人"這個古訓,卻不願意(或者舍不得)少給孩子太多的錢……人們熟知抽煙不好,勸酒不好,發脾氣不好……都說金錢是惡源,都想撈;都說情人是禍水,都想沾;都說高處不勝寒,都想爬;都說天堂最美好,都不去!

原來,"知道",也並不能讓人就咋樣。--隻有習慣地、有效地做到,才是真知。我們都熟知"看問題要全麵"這句話,這個真理,可我們很少做到,很難做到,甚至根本做不到。林憶蓮唱《傷痕》:愛有多銷魂,就有多傷人……真情究竟是要銷魂,還是要受傷?趙薇唱《撥浪鼓》:女兒是爸爸甜蜜的負擔……真情究竟是要甜蜜,還是要負擔?

一種或狡猾或逃避的回答,是兩者都要,同時要。其實,那就恐怕是違背邏輯常識的了。最好的、最後的自我安慰,可能是:不得已。

--因為不願意改變自己。

如果知道了大多數人是活在"熟知未必是真知"的人情習慣中,再基於這個規律去進行人際溝通,策劃廣告,推廣營銷,傳播品牌,甚至是政治,肯定有大收益。其中的真諦,就是那句被千百萬人,說了百千萬遍、萬億兆遍的話:謊言說一千遍就是真理。故意如此做的人,是高人,也是本書中所指的"大惡之人"的謀士。所謂曆史,就是太多、太多、太多的時候,我們隻是看到了--有人希望我們看到的--事物。在這個基礎上,我們有了自己的認知、記憶、推理、演繹、聯想等,長期固化而成就了我們的心智模式和人情習慣。

不過,如果,人真的已經習慣了的時候,便就是合理,乃至真理了。如果是這樣,那也就無須再去探究,翻騰,糾正。就像身為 21世紀的所謂學者,非要去把《史記》《三國演義》裏的某人、某段考證出來,糾正過來,又是何必?又是何苦?

等等諸如此類……順天應人,天,有過去之天,有現在之天,人,有過去之人,也有現在之人。不知道不知道當然危險,知道不知道必然警惕,而既然知道熟知未必是真知,那已然是真知。從熟知到真知,前提是見人之所見,知人之所知,而後--見人所未見,方有機會。知人所未知,方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