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性情篇 第一章 熟知未必是真知
直到 2013年初,我在江蘇泰州一家光伏企業培訓時,聽到幾位車間班組長都說起這句話,我才知道這個道理的普及程度之廣了。
那大概是 2009年春開始的,我在課堂上常做的遊戲之一。
拿出一張嶄新的 100元人民幣,正麵朝向大家。我問坐著的幾十或者幾百位聽眾:"認識嗎?"大家哈哈笑。我問:"有嗎?"大家繼續哈哈笑。再問:"大家喜歡嗎?"嗬嗬,沒有一個說"不喜歡"的。
看著大家喜歡的笑容,然後我問:有誰能告訴我,這張鈔票的背麵圖案是什麼?--這麼多年了,幾百遍了,成千上萬上十萬人次了,立刻就正確答出來的人,寥寥無幾,包括十幾家大小銀行的管理幹部們。有些人立刻若有所悟,有些人疑惑,有些人含笑,少數人趕緊掏口袋,極少人嘀咕:知道正麵就行了,幹嗎非要知道背麵呢?
其實那錢,也就好比我們的生意業務、產品工作,或是客戶朋友,甚至是親人家人,我們自以為很熟悉,因為天天接觸,天天琢磨,傾心向往,渴望擁有。
但是,我們卻未必真正了解。
也許因為我們很少從不同角度與側麵觀察世界,也許因為我們沒養成認真仔細的習慣,也許因為我們懶於或者疏於觀察細節與變化……結果,終於有一天,麵對意外,我們驚異地喊:呀!怎麼會這樣?
可能,很可能那件事情、那個人,本質上就是這樣。
僅僅因為我們之前沒有發現,沒有發覺而已。
有些知識的人們,認為人有感性和理性,進而認為人大腦思維所產生的理性決定了人的行為,可是,若沒有正確的感知、感性,又焉能推理演繹出正確的理性判斷呢?
感性基於觀察,眼耳鼻舌身,視聽嗅味觸,有直接的觀察、感知與積累,也有間接的觀察、記憶與積累,前者如第一個吃螃蟹的,後者如無數讀書破萬卷的。
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可若要走出山來看山,那麼既要打破現狀,還要走動很多,而人性中的惰性,還有恐懼心理,恰恰是不喜歡這麼做的。
於是,當然,很少有人會凡事問個為什麼。當然以訛傳訛也就理所當然。
本來嘛,懷疑一切是一種深重的痛苦。
即使,好比我們天天生活在中國的人,一定就真的了解中國人嗎?嗬嗬嗬,此刻會有人說:幹嗎操那份心,反正我也活著。
知識究竟是什麼?在那個世人皆知的《盲人摸象》佛經故事裏,五個盲人親手摸一頭大象,那個摸到大象的腿,說大象像根柱子的人;那個摸到大象的耳朵,說大象像個大蒲扇的人;還有那個……也許這一生他們都堅信自己"親身經曆"的知識,乃至他們的子孫,即使沒有眼盲,隻要沒有親眼見過大象,沒讀過能讓他們信服的相關書籍,他,也會堅定地相信祖先親身經曆和傳授的"知識",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