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人類服裝業的出現 第三節 絲綿引出的發明
中國東漢時的蔡倫(62-121)生於湖南耒陽,是一個窮人家的孩子,從小在京城洛陽宮裏做雜役,被稱為"小黃門"。後來由於他聰明能幹,得到皇帝的信任,當了太監,負責監製宮裏用的寶劍、器械等,官名"尚方令"。他看到當時的書(竹簡)很笨重,一直有心想找到輕便的書。
一天,他在河邊偶然看到人們把煮好的蠶絲鋪在席子上,再放到水中,用木棍敲爛,製成絲綿。絲綿曬幹取下後,席子上總留下一些薄薄的絲綿碎片。他新奇地揭下一些帶回宮中,用它寫上字製成的書比竹簡輕多了,又比帛便宜,他認定這有可能發明出一種適合書寫的載體。但絲綿仍很貴重,產量很少,而且是些碎片,形狀不規則,所以還是不理想。
但是,他由此得到啟發,經過多次實驗,終於在105年用生產絲綿的方法在植物韌皮中提取纖維,並發明了"打漿"工藝,用比絲綿更廉價的麻、樹皮等製成了實用的紙。這種紙在漢和帝的稱讚和宣傳下很快流傳開來,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漢安帝封蔡倫為龍亭侯,今耒陽有蔡侯祠供人憑吊。
關於植物紙的最早發明和造紙術的發明,有多種說法。例如,有的文獻記載,1957年西安市郊灞橋磚瓦廠工地西漢古墓出土了"灞橋紙";1957-1978年四次發掘出的西漢麻紙;1973年甘肅出土金關紙;1986年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西漢墓紙質地圖;以及1933年在新疆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1978年陝西扶風等地也出土了西漢麻紙。這些紙都早於蔡倫。其中有的已被否定,有的尚未形成定論。所以,紙是蔡倫發明的。仍為目前全世界公認的說法。
對現代人來說,紙的生產已不是什麼尖端技術。但蔡倫之前那麼漫長的歲月,那麼多天才人物都沒能作出這一發明,被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是當之無愧的。這一發明給人類文明帶來的好處,已不僅僅在於文字的載體了。
在蔡倫造紙之前,中國的造紙術已初露端倪,隻不過造出的紙還不便於書寫。蔡倫的功績在於站在前人的肩上,加上自己的創造和改進,造出實用的紙張。在這個意義上,紙的發明也是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
蔡倫以後的3至6世紀,中國對造紙術從造紙原料和加工工藝等方麵都進行了改進,並在3世紀將造紙術傳到朝鮮,7世紀經朝鮮傳到日本。公元751年,中國工匠幫阿拉伯人建立了第一個造紙工廠,794年傳到巴格達,1144年傳到西班牙,1276年傳到意大利。1389年,德國紐倫堡附近建造了歐洲第一家造紙廠。逐步取代了歐洲傳統的羊皮紙及埃及草紙,並逐漸傳到全世界。
在紙的品種上,我國6至10世紀又出現了檀皮紙、桑皮紙、蜀紙、瑞香皮紙、稻稈紙和竹紙等。其後,又出現一些名貴的紙,如金栗紙(箋)、羅紋紙等。
自18世紀以來,造紙術有了以下重大改革。1750年,發明了荷蘭式打漿機。1787年,法國羅貝爾發明造紙機--後經富爾德裏尼爾兄弟倆改進,並與迪多-萊熱共同發明卷紙造紙法,被稱為"機械造紙術",並於1798年申請了專利。從1800年起,便開始以長幅形式大量造紙。1804年,法國出現的長網造紙機取代了常用的手工造紙法,使造紙的速度由手工作坊每分鍾造紙10多米提高到每分鍾100多米,而現代造紙速度每分鍾超過1000米。1843年,德國凱爾蘭發現一種適用於造紙的纖維物質可以通過刨削木材獲得,於是他次年用木材機械製造大量木紙漿取得成功,並用100千克這種紙漿造出了第一批紙,但未獲得廣泛使用。1854年,英國發明木紙漿處理法,1866年化學木漿法--亞硫酸鹽製漿法投產。1884年,硫酸鹽法製漿開始投產,造紙和製漿的機械化,使造紙業成為大規模的工業產業。20世紀30年代,又出現了幹法造紙法,20世紀60年代又出現了薄膜造紙法,其後又有噴射成型造紙和靜電造紙等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