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人類飲食文化 第九節 忘吃稀粥以後--釀酒法的發明
中國人早在4000多年前即公元前兩千多年就能釀酒,中國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瓷製酒器說明了這一點。另據朱貴所著《酒經》記載:"夏禹之女儀狄已會用桑葉包飯發酵成酒,但後人皆以杜康為釀酒創始人。"杜康成了酒神,成了酒的代名詞,"杜康造下萬家春","何以解憂,惟有杜康"的詩句便是這種現象的寫照。中國曆史上曾以農曆三月初十(也有以八月十八或九月初七)舉辦杜康會祭祀。
杜康即杜少康,周朝河南淮陽人。他少年時常上山放羊,上山前常以竹筒盛米粥以備食用,一次他忘了食用,半個月後尋回竹筒時,發現筒中的粥散發出迷人的香味。原來粥已成酒,其味自然甘美醇香。他把酒帶回村裏,大家都覺得味美無比,於是都如法炮製,盡成美酒。後來,造酒方法逐漸傳至全國各地。
杜康發明釀酒法還有另一種說法。他家旁有一棵空心桑樹,人們都叫它"空桑",杜康常把吃剩的飯倒在空桑洞內。經過雨水浸泡,時間一久,桑樹洞裏積的水便散發出一股濃鬱芳香的氣味。他一嚐,"味道好極了"。杜康受到啟發,便用這種方法造酒。他的酒越造越好,遠近聞名。杜康把他的酒獻給皇帝,皇帝喝後,精神振奮、食欲大增,於是龍顏大悅,封杜康為"酒仙",把杜康造的酒命名為"杜康酒",杜康家也被封為"杜康仙莊",即今汝陽萊店鄉杜康村。從此以後,"杜康酒"名聲大振,有"天下好酒數杜康"之說。
人類造酒的曆史,至今還是一個未完全揭開的謎。不過,最早造酒的年代可追溯到七千多年前。1996年6月8日,英國《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說,人類在七千多年前就知道葡萄可用來釀酒。美國考古學家對伊朗北部紮格羅斯山脈新發掘出來的一個破損陶瓷罐中的遺物進行分析後發現,這個公元前5400年--公元前5000年的罐子中,存有僅富含於葡萄中的酒石酸的殘餘渣質,以及一種叫"含油樹脂"的用來減緩酒精向醋轉化過程的天然化學添加劑。
其實,把造酒技術歸功於儀狄或杜康少數一兩個人發明的,顯然會失之公允。這項古老的化學工藝像其他工藝一樣,是廣大勞動人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和發明的,而儀狄、杜康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當今世界的釀酒方法有糖料發酵法、澱粉製曲釀酒法和化學工業合成法三大類。其中製曲釀酒法為中國最早發明,這在《尚書?說命》中便有記載:"若作酒醴,爾惟曲蘖。"這是迄今發現的用曲、蘖(穀芽)釀酒的最早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