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曙光初現 2.希臘的解放(1 / 2)

第四章 曙光初現 2.希臘的解放

1935年,希臘國王喬治二世是在一次有爭議的全民公決後,結束流亡生活回到寶座上的。希臘人民幾乎都不支持他。

1936-1941年,希臘由軍事獨裁者伊奧安尼斯·邁塔克薩斯統治。喬治二世和內閣成員流亡埃及。

1941-1944年,德國、意大利和保加利亞占領希臘期間。在英國的支持下,喬治二世和內閣成員在埃及開羅成立流亡政府,流亡政府的合法性受到了希臘共產黨的質疑。

德國在希臘雅典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很多前政府官員加入傀儡政權。傀儡政府的支持率太低。由於德國對希臘的經濟掠奪,造成通貨膨脹、物資短缺和饑荒,傀儡政府徹底失去了民心。

德軍占領希臘幾個月後,很多抵抗力量便開始行動了。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成立於1941年9月的“民族解放陣線”。“民族解放陣線”(民解陣)和“希臘民族解放軍”(解放軍)是由希臘共產黨建立的。

當時,希臘共產黨的代理領導人為喬治·西安托斯,領導人尼古拉斯·紮希阿裏阿迪斯被德軍關在監獄裏。後來,在蘇聯的支持下,希臘共產黨成立了反法西斯聯合陣線,很多黨外人士加入該陣線。很快,反法西斯聯合陣線擴大為希臘共產黨無法控製的組織。

由於希臘共產黨和蘇聯的關係,因此“民解陣”和“解放軍”受到兩支抵抗力量的敵視:拿破侖·澤爾瓦斯上校領導的“希臘全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和季米特裏奧斯·普薩羅斯上校領導的“民主與社會解放”(簡稱民社解)。

希臘的地形非常適合打遊擊戰。至1943年,德軍和傀儡政府隻控製著主要城鎮和交通線,山區都被希臘各個抵抗力量控製。當時,希臘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約有2萬人,占領了伯羅奔尼撒半島、克裏特島、塞薩利和馬其頓在內的廣大山區。

“民盟”約有5000人,基本隻在伊庇魯斯作戰。“民社解”約有1000人。“民盟”和“民社解”主要依靠繳獲德軍的戰利品來裝備部隊,英國也提供援助。

1943年意大利部隊撤離希臘時,“民社解”繳獲了很多意軍的武器,勢力逐漸壯大。

德國人武裝了一些希臘的右翼軍事組織,他們聲稱自己也屬於抵抗力量。希臘共產黨領導的“解放軍”不僅進攻德軍,也與這些右翼軍事組織作戰。

“民盟”宣傳盟軍會通過希臘解放整個南歐,“民盟”企圖在德軍撤離後統治希臘。因此,希臘共產黨譴責“民盟”妄圖竊取革命的勝利果實。最終,政治上的衝突造成了“解放軍”、“民盟”和德軍的三角衝突。

英國和希臘流亡政府支持“民盟”,“民盟”的勢力得到了增強。後來,這些衝突逐漸演變成內戰。1943年10月,“解放軍”對德軍和“民盟”發動了反攻。“解放軍”主要進攻的是“民盟”。席卷希臘全國的內戰一直持續到1944年2月,在英國的調停下,雙方停火並簽署了《布拉卡協議》。

1944年3月,占領了希臘大部分領土的“民解陣”成立了民族解放政治委員會(民委會)。這一民主政府和雅典傀儡政府、開羅流亡政府同時存在。

民委會的目標是民族的徹底解放;國家的獨立與領土完整;消滅國內的法西斯與武裝反動派,等等。

民委會的第一任主席為民社解的軍事領導人埃夫裏皮澤斯·瓦基爾齊斯。後來,亞曆山大·斯沃洛斯成為主席,瓦基爾齊斯降為副主席。

民委會成立後積極與流亡政府聯係。1944年4月,希臘流亡政府的武裝力量發動了起義,要求英國同意流亡政府根據民委會的原則成立民族團結政府。起義被英軍鎮壓,流亡政府失去了武裝。不久,希臘流亡政府又建立了新的武裝力量。

1944年5月,各黨派代表在黎巴嫩開會,目的是成立民族團結政府。民解陣在會上譴責其他政治派別通敵,蘇聯代表要求希臘共產黨避免損害同盟國之間的團結,民解陣隻好妥協。結果,各派基本上達成了一致。

希臘人民在德軍占領期間的抵抗鬥爭是艱苦的,抵抗力量各派之間的關係錯綜複雜。1944年後期,蘇軍突破了德軍防線,推進到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德軍從希臘撤離隻是遲早的事情。當時的“解放軍”若想控製希臘易如反掌。但“解放軍”沒有這樣做,因為“民解陣”(希臘共產黨高層)接到了斯大林的指示,命令他們不要破壞同盟國之間的團結,威脅蘇聯戰後控製德國的戰略目標。

此時,喬治·帕潘德裏歐領導的流亡政府搬到了意大利卡塞塔。

10月,英軍在希臘登陸。德軍幾乎全部撤離,英軍沒有遇到任何抵抗。這時,“解放軍”擁有5萬人,他們全部換成了德軍撤離時留下的裝備。

10月13日,英軍占領雅典,帕潘德裏歐和流亡多年的內閣成員回到了雅典,成立新政府。喬治二世被迫留在開羅,因為帕潘德裏歐向希臘人民承諾要通過全民投票來確定希臘是否保留君主政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