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其他民族還在憎惡錢時,猶太人就有著"愛錢人才能成為富翁"的金錢觀,這使他們賺錢時放下了思想包袱,也為他們開辟了眾多的賺錢途徑。為了賺錢,他們可謂用盡千方百計,絞盡腦汁。如果不是這樣嗜錢如命,猶太巨商又怎能誕生呢?
貧困是上帝的懲罰
曆史上,金錢曾被很多民族廣泛地看做一種罪惡,隻有猶太人除外。與"越窮越光榮,越窮越革命"的觀點截然相反,猶太人認為"貧窮就是罪惡"。
這話當然有點過頭了,但貧窮畢竟不是光彩的事情,至少說明了一個人的無能。一代偉人鄧小平同誌在接見莫桑比克總統時說過:"貧窮絕不是社會主義。"還有,我們經常說的"富貴"這個詞其實就很有道理,為什麼不說"貴富"呢?就是因為必須先富,然後才會得到一般人的尊敬。
猶太人的人生觀是以金錢為基準的,他們認為,每晚都能夠盡情、暢快地大嚼豐盛的晚餐,這類人才是值得尊敬的。如果你學富五車,是一位天下知名的學者,就應該過著富足的生活。
猶太人是一個沒有被禁欲主義束縛的民族,中國廚子、美國工資、英國房子、日本妻子是他們理想生活的四大目標。好萊塢的一位巨子告誡其子說:"過奢侈的生活!大手大腳地花錢!始終記住不要按你的收入過好日子,這樣能使一個人獲得自信!"但是,如果沒有錢,這一切都隻能是幻想。所以,他們認為貧窮就是罪惡。
猶太人認為人生在世應該設法擁有大量的金錢,要有能力不斷地把錢花費在豪華的餐桌之上。有一則有趣的故事,充分地刻畫出猶太人對金錢的重視。
一位非常富有的猶太人快死的時候,一再叮囑妻子:"我快死了,你趕緊把我的全部財產變賣成現鈔,待我死時同我一塊兒裝進棺材裏,我要擁抱著現金到極樂世界去!"沒過多久,富翁凝視著枕邊一大捆花花綠綠的現鈔,臉上掛著一絲滿足的微笑咽下了最後一口氣。妻子遵照遺言,把巨額的現鈔和丈夫的遺體一同裝入棺木。
在送葬的途中,富翁的一位好朋友探知有巨額的現鈔陪葬。便立刻啟開棺蓋,捧出現鈔並點清數目,然後開了一張與現鈔同額的支票,放進棺木裏,並且順手拍拍老友的肩膀說道:"喂!老兄!換一張同額的支票給你,你在九泉之下應該會感到同樣的滿足吧!"
還有一個寓言:有三名神父,分別是英國人、美國人及猶太人。美國神父問其他兩位:"對於教堂奉獻箱裏信徒們所奉獻出來的錢,你們都是怎麼處理的?"
英國神父說:"為了公平,我會在地上畫一條直線,然後把奉獻箱裏所有的錢,往天上一丟,落在地上直線右邊的,是屬於上帝的錢,作為教堂運作的經費;而落在直線左邊的,則算是我的薪水,留下來讓自己過生活。你們又是怎麼處理的?"
美國神父說:"我也跟你差不多,我是在地上畫個圓圈,當然,圓圈不能畫得太大啦!然後把奉獻箱的錢呢,往天上一丟,掉在圓圈裏麵的就奉獻給上帝,而掉在圓圈外麵的,就當做是我的私房錢啦。"
最後,視錢如命的猶太神父忍不住開口了:"你們太麻煩了,我根本不用畫什麼直線、圓圈的。我的方法很簡單,隻是直接把信徒奉獻的錢往天上一丟,上帝要就讓他拿去,上帝不要就掉在地上,那就全歸我了。"
因為憎恨貧窮,所以猶太人愛錢。而愛財之心是取得財富的原動力;動力越大,其行動就越有力,行動越有力,方法就越多,賺到的錢就越多,這些都是成正比的。這點可以從猶太人哈同身上得到證實。
猶太人哈同,1873年來到中國上海謀生,當時他24歲,年輕力壯,但身上除了穿著外,幾乎一無所有。他立誌來中國賺錢發財,消除貧窮這個罪惡。
他一無資本,二無專業知識或技術,因身體魁梧,就在一家洋行找到一份看門工作。相貌堂堂卻屈尊當站門雇員,一般人會不屑一顧,而哈同卻不那麼想,他認為看門賺來的錢是一種報酬,沒有丟臉和失身份的感覺。同時,他希望先在這份工作上找到個立足點,今後通過自己的努力奮鬥,最終要找到能賺更多錢的路子。
哈同在當看門工時,非常認真,忠於職守。晚間,他利用一切可用時間閱讀各種經濟和財務的書籍,知識增進很快。老板覺得此人工作出色,腦子精靈,就把他調到業務部門當辦事員,後來又逐步提升為行務員、大班等。這時,他的收入大為增加了。
但心懷壯誌的他並沒有知足,1901年,哈同開始獨立經營商行。他將自辦的商行取名為"哈同洋行",為了賺取更多的錢,以經營洋貨買賣為主。因為他看到洋貨在中國市場上的競爭品不那麼多,消費者難以"貨比三家"。因此,他的經營獲得了高額的利潤,而市場卻神不知鬼不覺。幾年間,他賺了許多錢。
隨著資本的增多,哈同沒有放緩自己的追求,開始買賣土地和放高利貸業務。他買入的土地往往從一些急等錢用的人處獲得,所以他把價錢壓得很低,賣主不得不就範。接著,他將低價買入的土地租給別人造屋,到一定年限後收回,這樣連房產也歸他所有了。另外,他自己也投資建造樓房供出租,從中獲取驚人的利潤。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終於告別了罪惡--貧窮,而成為大富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