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經》會投放光明,金錢會投放溫暖。
賺錢不難,用錢不易。
金錢雖非盡善盡美,但也不致使事物腐敗。
並不一定貧窮人什麼都對,富有人什麼都不對。
金錢對人所做的和衣服對人所做的相同。
讚美富足的人,並不是讚美人,而是讚美他的錢。
必須愛錢才能成為富翁。
有錢是好事,但是知道如何使用錢更好。
追求財富是值得尊敬的。
錢會給予我們向神購買禮物的機會。
貧窮比五十種災難還慘。
錢不是罪惡,也不是詛咒,錢會祝福人的。
......
從這些諺語可以看出,猶太人對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不僅認為錢是人賴以生存的基礎,而且認為錢會給人帶來好運,並虔誠地將其視為敬神的工具。
"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一個人不喜歡錢,怎麼有追求金錢的動力呢?又怎麼能夠賺到錢呢?我們怎樣對待生活,生活就怎樣對待我們;我們怎樣對待別人,別人就怎樣對待我們;同樣,我們怎樣對待金錢,金錢就怎樣對待我們。猶太人對金錢的無比熱愛,就是他們能賺錢的根本原因。
一個猶太人過海去賣他的一頭牛和一隻雞,途中遇到風暴,他就發誓,如果上帝保他平安,他就把賣牛的錢獻給上帝。後來他到了集市,心有不甘也是人之常情,怎麼辦?他把牛定價5元,把雞定價500元,同時規定,牛和雞必須一起出賣。
猶太人就是這樣愛錢,為了錢,不惜在上帝麵前耍小花招。如果換一個不是猶太人的人,既然發過誓,無論牛賣了多少,都會獻給上帝,這樣雖然心痛,但心裏踏實啊。
在猶太人的眼中,錢是沒有區別的。隻要是錢,無論是英鎊、法郎,還是港幣、美圓,他們都想去賺。他們關心的是怎樣賺到錢,能賺多少錢,而不是錢的性質。他們認為區分錢的性質,是一件大大的蠢事,既浪費時間又束縛思想。
愛因斯坦到日本講學時,蔡元培想請他順便到中國來,但愛因斯坦是猶太人,所以傳說他開價多少多少錢才肯來中國講學。蔡元培籌不出這些錢,隻好作罷,並大罵猶太人愛錢......這當然是一個誤會,因為愛因斯坦是淡泊名利的,但猶太人愛錢卻是世人皆知的。
在猶太人的心中,金錢既非罪惡就不應被詛咒,而是一種對人類的祝福,金錢能為人們提供各種機會,金錢能帶給人好東西,能給人帶來快樂及其他。何況,2000多年流浪異國他鄉的猶太人,還可用錢對付歧視,用錢買享樂。
金錢的確是好東西,莎士比亞在他的著作中說,金錢可使盲人重見天日;德國的大倫理家坦布德在書中說過,把金錢放到哪裏,哪裏就發金光;而且,80%的人生目標都可以通過金錢來實現。
啟蒙時期的大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說過:"記住,有錢的地方就有猶太人。"的確如此,對猶太人來說,第一重要的事就是賺錢。值得肯定的是,猶太人愛錢,但絕不做違法犯罪的生意,比如走私、販毒等等,而是靠獨特的理念、聰明的腦袋去合法地賺大錢,隻要能賺錢,他們是不會放過任何機會的。
大財伐羅思柴爾德是猶太商家的傑出代表,他的始祖名為亞莫夏,少年時在另一成功的猶太商賈海穆處當學徒。後來自立門戶經營古董商店,以貴族巨賈為推銷對象。他在拿破侖時代,乘歐洲動蕩不安時期巧妙地運用手腕,深謀遠慮地運用資金與情報,創造出財富,積累了令人咋舌的資金。在他積累財富的過程中,可以說是不擇手段的,如果他當時不那麼做,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歐洲冠富之稱了。他的經商手法可以說是猶太商人的典範。
"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這句話用在猶太人身上,是再恰當不過的了。在長期的流浪生涯中,猶太人一直麵臨著這樣無情的現實:無論他們被迫流亡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的人都歧視他們。猶太人要想在當地生存,就必須要繳納各種高額而且莫名其妙的捐稅,假如他們少繳了什麼稅金,立即就會遭到驅逐和屠殺。
猶太人流浪所在國家的統治者們,更是離不開猶太人的錢,他們建造豪華的宮殿,過著奢侈的生活。甚至進行戰爭,都需要從猶太人口袋中掏出無數的金錢。於是就出現了這樣可笑怪異的事情:他們暫時不需要錢的時候,就瞧不起猶太人,因此就把猶太人驅逐出境,但是過不了多久,他們需要錢的時候,又把猶太人召回來。猶太人簡直就成了他們的提款機。
因此,在這樣的曆史環境中,猶太人沒有國家、沒有政府,沒有用以保護他們安全的力量。這樣也就沒有權力,沒有地位,沒有尊嚴。猶太人惟一擁有的就是錢。有了錢,他們就能得到活下去的保障,錢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惟一依靠。
當猶太人遭到統治者驅逐的時候,錢就可以換取統治者的收留和保護;當某個地方發起反猶暴亂的時候,用錢賄賂官員而讓猶太人有一條生路;甚至遇到盜匪的搶劫,錢還可以贖回猶太人的生命。由此可見,猶太人如此愛錢,其實是辛酸的、是無奈的、是迫不得已的。
錢對於猶太人來說,不隻是貨幣,更是一種"護身符"。所以,猶太人就是這樣現實,他們賺錢的目的是生存,賺錢隻是生存的手段罷了。為了生存,當他們把錢裝到錢袋裏的時候,當然不會去考慮錢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