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火炬”行動 1.(1 / 3)

第三章 “火炬”行動 1.

盟軍攻占3個港口城市後,英軍必須先於德軍搶占突尼斯的港口城市;美軍應從卡薩布蘭卡向西班牙屬摩洛哥邊界挺進,防止西班牙加入軸心國。西班牙海軍威脅著通過直布羅陀海峽的盟國遠征軍補給運輸線。

10月20日,巴頓寫下遺囑,叮囑妻子隻有在“確認我真的死了”以後才能拆開。巴頓到白宮向羅斯福總統辭行,並保證說:“閣下,我隻說,我決心不成功便成仁。”

盟軍由東西兩麵進攻奧蘭城,盟軍的步兵部隊再次受挫。法軍的火力被東西兩麵的盟軍步兵吸引住了,盟軍兩支輕裝甲部隊趁機從南麵攻入城內。中午以前,盟軍輕裝甲部隊占領法軍司令部。奧蘭法軍司令官投降了。

卡薩布蘭卡的登陸戰並不是大規模的戰役,巴頓由於聯絡不暢無法進行有效的指揮。各登陸點的勝利多半是由前線指揮官們贏得的,但法軍的抵抗使巴頓的美軍部隊獲得了現代戰爭的經驗。

法屬北非包括法屬摩洛哥、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摩洛哥地處非洲西北端,東與阿爾及利亞交界,南與西屬撒哈拉沙漠接壤,西臨大西洋,北隔狹窄的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麵積約45萬平方公裏。1912年淪為法國的殖民地。另外,狹長地區和南部的一個地區淪為西班牙的殖民地。

阿爾及利亞地處非洲西北部,北臨地中海,與西班牙、法國隔海相望,東與突尼斯、利比亞接壤,南與尼日爾、馬裏、毛裏塔尼亞交界,西部與西屬撒哈拉相鄰,麵積為238萬平方公裏。1830年,阿爾及利亞淪為法國殖民地。

突尼斯地處非洲北端,北、東臨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相望,東與利比亞交界,西與阿爾及利亞交界,麵積約16萬平方公裏,1881年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早在1941年12月,丘吉爾訪美時,曾向羅斯福提出在北非登陸的計劃。以徹底殲滅隆美爾的德、意軍隊,控製地中海,鞏固中東,為日後在意大利和德國的軍事行動創造有利條件。

1942年上半年,盟軍在太平洋上作戰,無法直接減輕蘇聯的壓力,而且將會推遲任何對歐洲作戰的計劃。美英兩國發現,如果兩國不利用德國忙著對付東方蘇聯的機會,而一旦蘇聯崩潰,兩國就會發現在西方麵臨的德國是如此強大。到那時,兩國雖然還能和德國繼續進行空戰,但決定勝利的陸戰機會已經消失。這場世界大戰將變得曠日持久。

1942年7月,羅斯福和丘吉爾在商討“火炬”計劃時,已經緊鑼密鼓地開始選拔盟軍總司令的工作。他們都看上了美國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丘吉爾隻是出於無奈,因為聯盟戰爭多半是哪國的實力強就由哪國的將軍出任盟軍統帥。

馬歇爾足智多謀,富有遠見,是最合適的人選。但羅斯福離不開馬歇爾,馬歇爾也想推薦陸軍參謀部作戰部部長艾森豪威爾擔任盟軍統帥。

這一年的5月中旬,馬歇爾派艾森豪威爾前往倫敦視察,要求艾森豪威爾把英國作為美軍最大的反攻基地提出意見。

6月8日,艾森豪威爾把《給歐洲戰區指揮將領的指令》草案提交給馬歇爾。馬歇爾說:“你可能是執行它的人。如果真是那樣,你什麼時候能赴任?”

8月14日,美英聯合參謀長會議正式任命德懷特·艾森豪威爾將軍為盟國遠征軍總司令,美國的克拉克少將任副總司令,史密斯任盟國遠征軍參謀長。

艾森豪威爾在1939年還是中校,1943年就晉升四星上將,1944年晉升五星上將之一。他之所以升遷如此之快,主要在於他的軍事才能和外交手腕,而最關鍵的是1941年12月馬歇爾任命他為陸軍參謀部作戰部部長。作戰部長一職迫使艾森豪威爾把美國的戰略和全球戰略聯係起來,迅速增長了領導才能。

北非登陸是由英美部隊聯合實施,要求把兩國的陸海空軍的軍事行動協調好,這是個很難的差事。

艾森豪威爾在西點軍校學習時,了解到拿破侖時代反法聯盟失敗的原因之一是內部不團結,盟軍之間的分歧太大。艾森豪威爾發現,妨礙美英軍隊團結的因素太多了。如由於美軍的薪水比英軍的多幾倍,英國女人對美軍官兵的青睞引起了英國官兵的普遍反感;美軍官兵喜歡自吹自擂,大言不慚,但卻缺乏戰鬥經驗,引起了英國官兵的蔑視;美國官兵抱著“我們又要為英國人作戰”的態度對英國人,瞧不起英國官兵;兩國的民族主義觀念都很強,民族心理和語言不同;英美兩國的軍事機構區別很大,戰術、指揮和參謀程序不同,造成了兩軍之間的誤解很多。而且,關於艾森豪威爾的權力沒有正式的規定,即使有規定也沒有太大的作用,隻有取得英軍的信任才能建立盟軍統帥的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