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向英法宣戰 惟一的一次勝利(1 / 3)

第四章向英法宣戰 惟一的一次勝利

1937年9月,德國、意大利和日本在德國首都柏林簽訂了反共同盟協定。

從德國回來的墨索裏尼突然失去了信心。原來,在墨索裏尼出訪德國的幾天中,希特勒向他炫耀了德國的裝甲部隊和武器裝備。墨索裏尼發現意大利軍隊的裝備太簡陋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希特勒多次派人給墨索裏尼送來戰爭紀錄片的拷貝:德軍在波蘭、在挪威、在丹麥、在荷蘭、在法國的戰爭。希特勒要求墨索裏尼能夠盡快表態,意大利何時加入軸心國。

德國的巨大勝利使墨索裏尼信心再次倍增,他妄想在非洲建立新的羅馬帝國。

意大利向法國和英國宣戰,墨索裏尼以為能夠分髒,他甚至以為英國和法國從此消失了,英國和法國在海外的殖民地也會瓦解,這樣意大利就能大撈一把。

墨索裏尼想把利比亞作為吞並北非的跳板。在北非大陸上,分布著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和埃及。北非的地理位置優越,自然資源豐富,交通便利,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

利比亞是北非的戰略重地。1911年以來,意大利占領了利比亞,利比亞成為意大利殖民地。利比亞與意大利西西裏島的海上距離為483公裏。利比亞東鄰埃及、西鄰法國殖民地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

北非扼守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咽喉直布羅陀海峽,東鄰歐洲通往中東的必經之路蘇伊士運河,北鄰地中海,與歐洲大陸的3大半島隔海相望。

#非洲法屬殖民地:

1881年,突尼斯淪為法國保護國,即法屬突尼斯。突尼斯地處非洲北端。西與埃塞俄比亞接攘,東南與利比亞相鄰,北、東臨地中海,隔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相望,海岸線為1300公裏。

阿爾及利亞地處東非。北臨地中海,東與突尼斯、利比亞接攘,南與尼日爾、馬裏和毛裏塔尼亞相鄰,西鄰摩洛哥、西撒哈拉。海岸線為1200公裏。與西班牙、法國隔海相望。1830年法國開始侵略,阿爾及利亞逐漸成為法國殖民地。

摩洛哥位於北非,東、東南與阿爾及利亞交界,南鄰西撒哈拉,西臨大西洋,與西班牙隔直布羅陀海峽相望,扼守地中海入大西洋的門戶。摩洛哥海岸線 1700多公裏。

1912 年 3 月30 日,成為法國殖民地。同年,法國與西班牙簽署《馬德裏條約》,摩北部和南部伊夫尼等地讓給西班牙。

法國投降以後,維希政府在法屬北非擁有20萬軍隊,500架飛機。在法國土倫和法屬北非各港口擁有4艘戰列艦、12艘巡洋艦、40艘驅逐艦、20餘艘潛艇和其他艦隻。

起初,意大利處在防禦地位,法國淪陷後,英國並沒有被打敗,德法還簽定了停戰協定,使法國在南部建立了維希政權。墨索裏尼夢寐以求的法國在非洲的殖民地也完好無損,仍處於法國的統治下,而墨索裏尼是希望在非洲大撈一把,法國的殖民地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受到《德法停戰協定》的保護。因此,墨索裏尼把侵略的目光轉向了埃及。

如果意大利攻占了埃及,就會受到德國的尊敬和崇拜。因為埃及保護著英國在中東的殖民地——巴勒斯坦和約旦,並控製著敘利亞、伊拉克和伊朗在內的中東其他地區。埃及的亞曆山大港可以使英國的海軍艦隊進入東部地中海。

英國是世界近現代諸殖民帝國中最龐大的帝國。一戰前夕英國的版圖達到了空前的規模,占地球陸地麵積的四分之一,帝國人口達4.25億。一戰結束後,英國作為得勝國又獲得了大片殖民地,帝國版圖得到進一步擴展。

英國在埃及的部隊由英軍在中東地區的總司令韋維爾將軍直接指揮。韋維爾把近10萬人的部隊部署在伊拉克、約旦、巴勒斯坦、埃及再到蘇丹這樣廣大的地區。

伊拉克地處亞洲西南部,阿拉伯半島東北部。北鄰土耳其,東與伊朗接攘,西鄰敘利亞、約旦,南鄰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東南臨波斯灣。出海口隻有東南端位於波斯灣的一小段海岸。海岸線隻有60公裏,領海寬度12海裏。

伊拉克西南地區屬於阿拉伯高原部分,朝東部平原傾斜。東北部屬於庫爾德山地,西部屬於沙漠,高原與山地之間是占國土大部分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海拔不足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