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向英法宣戰 意大利參戰(2 / 3)

蘇聯和德國都很清楚,目前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隻是兩國為自保而不得不簽的條約。希特勒想從地圖上消滅波蘭,蘇聯也反對波蘭作為一個獨立國家而存在,蘇聯的這一政策一直維持到1941年6月德軍入侵蘇聯時才不得不放棄。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在英法蘇談判無望,希特勒侵略波蘭決心已下,蘇聯出於自身安全而采取的非常措施。這個條約使蘇聯擺脫了德日兩麵夾攻的危險,為蘇聯贏得了寶貴的擴軍備戰時間。但條約的簽定在各國中間引起了混亂,不利於世界反法西斯運動的開展。多年來蘇聯在各國人民心目中的反法西斯鬥士的形象受到了損害。

德蘇條約發表後,意大利和西班牙公開表示反對。日本更是反對,因為日本正在中蒙邊境與蘇軍作戰。

希特勒下令於8月26日淩晨4時30分發起對波蘭的總攻。但是,到了25日夜間,攻擊令卻被希特勒突然取消了,一些提前開動的部隊被召了回來。原來,英波兩國於8月25日正式結盟,意大利拒絕站在德國一邊參戰。

當時,墨索裏尼對希特勒即將發動的侵波戰爭既有失望,又有憤怒,他和齊亞諾商量後,決定坦言意大利尚未做好準備,不能采取任何軍事行動,對德國的支援也隻限於政治、經濟方麵。

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一樣,意大利和德國雖然結盟,但並未投入最初的戰爭。這對墨索裏尼來說,是一種明智的抉擇。墨索裏尼知道意大利準備不足,自然不敢冒險。於是,墨索裏尼一麵進行戰爭準備,一麵繼續等待觀望。隻要出現有利於意大利的時機,墨索裏尼就會毫不猶豫地作出決定,加入戰爭或者永遠不出兵,這樣既安全又實惠。

對於希特勒來說,意大利不出兵,並不一定是件壞事,因為意大利軍事實力很弱,未必是個好夥伴,很可能他們隻會幫倒忙。

這句話在後來的戰爭中得到了驗證,如果意大利一直不參戰,倒是德國的好夥伴,巴爾幹和地中海都會相安無事,德國也能專心作戰。但意大利恰恰選擇了加入戰鬥,而且是加入德國一方戰鬥。

侵波之前,盡管沒有墨索裏尼的支持,希特勒還是決心破釜沉舟。

希特勒把這次戰爭限製在波蘭境內進行。這種局麵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出現,因為法國內部危機加劇,同時我們認為英國將會采取克製態度。蘇聯的幹預對波蘭毫無益處,隻意味著波蘭被蘇聯吞並。德國必須盡一切可能影響周邊國家的態度,尤其是蘇聯。意大利的態度是在柏林一羅馬軸心中已經確定的,是德國的戰略夥伴。

9月1日德軍入侵波蘭。9月3日上午9時,英國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德國在上午11時前,提供停戰的保證,否則英國將對德宣戰。正午時分,法國也向德國發出最後通牒,期限為下午5時。但是,希特勒對英法兩國的最後通牒均置之不理。

英法兩國被迫相繼對德宣戰,同一天,印度、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向德國宣戰。就這樣,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

在中立的國家中,英法最不放心的是意大利。如果意大利在德國發動的戰爭中站在德國一方參戰的話,對英法來說將是災難性的。如果意大利能限製戰爭範圍的話,它是個不錯的調解人。要讓意大利認為與英法保持友好關係對它有利,意大利就會保持中立。

在二戰的前幾個月中,法國對意大利百般拉攏法國人認為,如果對意大利施加壓力,能使意大利作出讓步。蘇聯通過1939年8月23日與德國締結互不侵犯條約,使得1935年5月的法蘇互助條約失效了。法國比以前任何時候更需要意大利保持中立。如果意大利保持中立,將有效地封鎖德國進入巴爾幹地區。如果英法在巴爾幹地區投入兵力,甚至有可能扼斷德國的石油供應。

怎樣向意大利施加壓力呢,法國人認為,不需要向意大利發出最後通牒,而是要求它保持中立。法國人認為在經濟上拉攏意大利最有效,1939年9月中旬,法意兩國簽署一項秘密協定,結果意大利供給法國大量炸藥、反坦克地雷、飛機等。作為交換,英法海軍的封鎖盡量減少意大利海運遭到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