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向英法宣戰 在東歐的擴張(3 / 3)

其實一切早已準備好了,會議隻是按照德國的要求履行程序而已。張伯倫提出,這次會議應該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出席,至少讓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來慕尼黑。法國總理達拉第說:“捷克斯洛伐克人就會拖延時間,我絕不容許他們再拖延時間了。”希特勒說:“我絕不能見捷克斯洛伐克人。”墨索裏尼笑道,“讓一個捷克斯洛伐克代表等候在會議廳隔壁的房間裏隨叫隨到吧。”其他三人都沒有反對。

墨索裏尼率先發言:“為了提供切實解決問題的方法,我特地帶來了書麵協議。”他拿出一份協議開始宣讀。說德國、英國、法國和意大利考慮將蘇台德地區割給德國,在原則上已經達成如下協議: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的撤退將於10月1日開始;撤退應於10月10日結束,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撤退時不準破壞任何設備;關於撤退的條件,由德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製定細節;德軍從10月1日起分階段占領蘇台德地區,至10月10日占領完畢;國際委員會將決定應舉行全民公投的領土,公民投票的日期不得遲於11月底;邊界由國際委員會確定;居民有自由選擇遷入或遷出被移交領土的權利,選擇權在本協定簽訂之日起六個月內有效;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自本協定簽訂之日起4周內釋放政治犯。

墨索裏尼的書麵協議其實是德國政府在9月28日擬好的。法國總理達拉第表示接受墨索裏尼的建議,張伯倫也表示支持此建議。希特勒當然更表示支持。

在慕尼黑會議上,除了希特勒偶爾發出戰爭恐嚇外,其他三人都反對戰爭。捷克斯洛伐克竟無權參加慕尼黑會議,在英法等國勸說下被迫接受了德國對蘇台德區的要求。作為交換,德國承諾不瓜分捷克斯洛伐克,準許捷克斯洛伐克人在蘇台德地區再住半年。在這次會議上,捷克斯洛伐克被迫放棄捷德邊境的防禦工事。

會後,意大利總理墨索裏尼竟被當成和平使者。墨索裏尼在羅馬城受到熱烈的歡迎,幾百萬意大利人為之歡呼。

10月1日,國際委員會召開第一次會議。原定由德意英法捷五國大使組成。但在德軍將領凱特爾和布勞希奇的威脅下,捷克斯洛伐克又割讓給德國1.1萬平方英裏。

10月2日,在德國的支持下,波蘭出兵占領捷克特斯申地區。

10月7日,神父約瑟夫·蒂索在斯洛伐克宣布自治,由德國“顧問”指導。

10月11日,牧師沃洛申在拉瑟尼亞成立獨立政府,由德國“顧問”指導。捷克共和國總統貝奈斯引咎辭職。

早在10月上旬起,希特勒就不斷催促匈牙利在斯洛伐克分一杯羹。11月2日,匈牙利吞並了斯洛伐克一塊7500平方英裏的領土,那裏有50萬馬紮爾人和27.2萬斯洛伐克人。

11月30日,捷克國民議會選舉艾米爾·哈查當總統。

1939年3月14日,希特勒約見埃米爾·哈查總統。3月15日3時55分,哈查在投降書上簽字。早晨6時,德軍大舉入侵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未遇到任何抵抗。3月16日,德國宣布成立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希特勒任命“溫和分子”牛賴特為保護長官,任命蘇台德納粹分子漢萊因和弗朗克當內政部長和國務秘書。

3月16日,德國宣布成立斯洛伐克保護國,德軍進駐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滅亡了,墨索裏尼也趕快行動起來。

4月8日,意大利軍隊入侵巴爾幹小國阿爾巴尼亞。墨索裏尼事先並沒有發出警告,一位墨索裏尼的發言人說,他命令部隊保護在阿爾巴尼亞的意大利人,他們曾遭到武裝流寇的威脅。

在此之前,意大利和阿爾巴尼亞一直在進行和平談判。墨索裏尼要求阿爾巴尼亞允許意大利海軍長期進出阿爾巴尼亞港口,並在阿爾巴尼亞與南斯拉夫及希臘接壤地帶派駐軍隊。阿爾巴尼亞國王索古拒絕了墨索裏尼的軍事要求。

意大利外交大臣齊亞諾會見了南斯拉夫大使,向他保證意大利對南斯拉夫並無不良企圖。南斯拉夫的外交官私下說他們對此保證感到滿意

意大利在阿爾巴尼亞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國王索古被趕下了王位,他希望到希臘避難。因為希臘是巴爾幹地區唯一對墨索裏尼感到忐忑不安的國家。

意大利入侵阿爾巴尼亞,為下一步進攻希臘和南斯拉夫打開了通道。歐洲局勢進一步緊張,歐洲一些不肯加入軸心國的小國紛紛表示將嚴守中立。4月13日,英法宣布對希臘和羅馬尼亞的領土完整擔保,以此來回應德意的戰爭威脅。這樣,德意與英法的對立就明朗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