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千古傳頌正氣歌(1 / 3)

第54章 千古傳頌正氣歌

文天祥(公元1236年-公元1283年),吉州廬陵(今江西省吉安縣)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雲孫,字天祥。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公元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又有號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跡被後世稱許,與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

元兵乘勝南下,進逼臨安。四歲的皇帝趙顯,隻是掛個名的。他祖母謝太後和大臣們一商量,趕緊下詔書要各地將領帶兵援救朝廷。詔書發到各地,響應的人很少。隻有贛州的州官文天祥和郢州(今湖北鍾祥)守將張世傑兩人立刻起兵。

文天祥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他從小愛讀曆史上忠臣烈士的傳記,立誌要向他們學習。二十歲那年,他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在試卷裏寫了他的救國主張,受到主考官的賞識,中了狀元。

文天祥在朝廷做了官之後,馬上發現賈似道和一批宦官都是些禍國殃民的奸臣。有一回,蒙古軍攻打南宋,宦官董宋臣勸宋理宗放棄臨安逃跑,文天祥馬上上了一道奏章要求殺掉董宋臣,免得動搖民心。為了這件事,他反被撤了職。後來,他回到臨安擔任起草詔書的工作,又因為得罪賈似道,在他三十七歲那年,竟被迫退休。一直到了南宋王朝快要滅亡的危急時刻,他才被派到江西去擔任贛州的州官。

文天祥接到朝廷詔書,立刻招募了三萬人馬,準備趕到臨安去。有人勸他說:“現在元兵長驅直入,您帶了這些臨時招募起來的人馬去抵抗,好比趕著羊群去跟猛虎鬥,明擺著要失敗,何苦呢?”

文天祥泰然回答說:“這個道理我何嚐不知道。但是國家養兵多年,現在臨安危急,卻沒有一兵一卒為國難出力,豈不叫人痛心!我明知道自己力量有限,寧願以死殉國。但願天下忠義的人,聞風而起,人多勢大,國家才有保全的希望。”

文天祥排除種種阻撓,帶兵到了臨安。右丞相陳宜中派他到平江(今江蘇蘇州)防守。這時候,元朝統帥伯顏已經渡過長江,分兵三路進攻臨安。其中一路從建康出發,越過平江,直取獨鬆關(今浙江餘杭)。陳宜中又命令文天祥退守獨鬆關。文天祥剛離開平江,獨鬆關已經被元軍攻破,想再回平江,平江也失守了。

文天祥回到臨安,跟郢州來的將領張世傑商量,向朝廷建議,集中兵力跟元軍拚個死戰。但是膽小的陳宜中說什麼也不同意。

伯顏帶兵到了離臨安隻有三十裏的皋亭山(在今杭州東北)。朝廷裏一些沒有骨氣的大臣,包括左丞相留夢炎都溜走了。謝太後和陳宜中驚慌失措,趕緊派了一名官員帶著國璽和求降表到伯顏大營求和。

伯顏指定要南宋丞相親自去談判。陳宜中害怕被扣留,不敢到元營去,逃往南方去了;張世傑不願投降,氣得帶兵乘上海船出海。謝太後沒辦法,隻好宣布文天祥接替陳宜中做右丞相,要他到伯顏大營去談判投降。

文天祥答應到元營去,但是他心裏另有打算。他帶著大臣吳堅、賈餘慶等到了元營,見了伯顏,根本不提求和的事,反而嚴正地責問伯顏說:“你們究竟是想跟我朝友好呢,還是存心消滅我朝?”伯顏說:“我們皇上(指元世祖)的意思很清楚,並不是要消滅宋朝。”文天祥說:“既然是這樣,那麼請你們立刻把軍隊撤退到平江或者嘉興。如果你們硬要消滅我朝,南方軍民一定跟你們打到底,對你們未必有好處。”伯顏把臉一沉,用威脅的口氣說:“你們再不老實投降,隻怕饒不得你們。”文天祥也氣憤地說:“我是堂堂南宋宰相。現在國家危急,我已經準備好拚一死報答國家,哪怕刀山火海,我也毫不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