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愚蠢的宋襄公
君子作戰,不打擊已經受傷的人,不俘虜頭發花白的人,不利用地形優勢,不攻擊沒有排好隊型的對手……宋襄公仁義的過於迂腐,所以葬送了霸主地位、丟了性命,最後還落了個愚蠢的名聲。
公元前645年,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死了。齊桓公一死,他的幾個兒子爭奪君位,齊國發生了內亂,其中公子昭逃到宋國。
宋國的國王是宋襄公。宋襄公也是春秋五霸之一(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宋襄公雄心勃勃,一心稱霸,想繼承齊桓公的霸主事業。宋襄公見齊國內亂,就搶先通知各國諸侯,請他們派兵共同護送公子昭回國接替君位。但響應號召的諸侯並不多,隻有三個小國帶了少許兵馬前來。於是,宋襄公隻帶領四個國的兵馬打到了齊國。齊國見幾個國家的人馬打來,不知詳情,就投降了宋國,紛紛出宮迎接公子昭即位。這就是曆史上的齊孝公。
宋國本來是小國,沒有什麼號召力和威信。如今,宋國幫助霸主國齊孝公得了君位,其地位自然提高了。這使宋襄公很得意,這時,他想借助大國的威力去壓服不響應他的號召的小國。經分析,他認為,楚國能跟他合作,那麼比楚小的幾個國自然也會歸服宋國。他將這個想法與大臣們說了,大臣們多數同意,有個公子叫目夷的不同意這麼辦。他說宋國實力弱,是小國,當盟主沒好處。但沒能說服宋襄公。
野心勃勃的宋襄公開始實施他一心想當盟主的計劃。他邀請楚成王和齊孝公先在宋國開會,商議會盟諸侯訂立盟約的事。這二人都同意了,決定這年七月在宋國盂(今河南睢縣西北一帶)地開會,通知了各諸侯國。
開會的日期漸漸近了,宋襄公積極準備,正欲駕車馬去開會。大臣公子目夷諫言說:“萬一楚君不懷好意,那將如何?以防萬一,主公還需多帶些兵馬去。”宋襄公反駁道:“不可,我們為了不再打仗才開大會,自己怎麼能帶著兵馬去呢?”公子目夷還想再勸,宋襄公已不耐煩地命令出發。
果然,不出公子目夷所料,大會期間,楚成王公開想當霸主,與宋襄公爭鬧起來。楚國勢力大,依附楚國的諸侯也多。在雙方爭論時,楚國的一班隨從官員甩掉外衣,露出亮堂堂的鎧甲,他們蜂擁上前縛住宋襄公。後經其他幾個國家調解(主要是魯國和齊國),讓楚成王做了盟主,宋襄公才被放回。
這事過後,宋襄公怎麼也不服氣,尤其是鄰國鄭國,依服楚國,與楚成王一起在會上侮辱他,宋襄公為出這口氣,決定出兵攻打鄭國。這事發生在公元前638年。鄭國立即向楚國求救。楚國不去救鄭國,而是派大將率人馬直接攻打宋國。這厲害的一著,使宋國防不勝防,宋得到消息趕忙把兵馬調回,準備與楚軍決一勝負。宋軍在泓水南岸駐紮下來。楚軍在北岸,準備渡河,攻打宋軍。
自古以來,交戰雙方,抓住戰機者勝。宋大臣公子目夷,見楚人忙著過河,正是進攻的時候,於是對宋襄公說:“楚人依仗人多兵強,不把咱們放在眼裏,竟敢大白天渡河,趁其不備,迎頭打過去,一定能勝。”可宋襄公卻說:“不可!咱們是講仁義的國家,怎能在人家渡河時攻打呢?”就在宋國商議未決時,楚軍已全部渡河上岸,又在亂哄哄地排隊擺陣勢。
公子目夷因失去了第一次戰機,心急如焚。這時,他見敵方未站穩腳,陣勢還沒排完,正是攻打的好時機,又對宋襄公說:“時機可不能再失去了!趁其還未擺好陣勢,咱們趕快打過去,還能取勝,再不動手,可就來不及了。”宋襄公生氣地責備他說:“你這樣太不講仁義了!
人家隊伍還設排好,怎麼可以攻打呢。”公子目夷氣得說不出話來。他們還在說著,楚軍已排好陣勢。隻聽一陣戰鼓響,楚軍潮水般湧上來。宋軍怎能抵擋住,沒幾個回合,就紛紛敗下陣來。
宋襄公身上中了一箭,在宋軍的保護下逃回國都睢陽(今河南省商丘縣南)。宋國人吃了敗仗,國人議論紛紛,有的說不該與楚國打仗,有的指責說不應那麼打仗。公子目夷把國人的議論告訴了宋襄公。宋襄公卻說:“依我看,講仁義的人就應該這樣打仗。”他還說:“見到已經受了傷的人,就不要再去傷害他;對頭發花白的人,就不能捉他當俘虜。”聽了這話,公子目夷真的再也忍不住了,氣憤地哆嗦著說:“打仗就為了打勝敵人,如果怕傷害敵人,還不如不打;如果碰到頭發花白的人就不抓,那就幹脆讓人家抓走。”宋襄公揉著傷口不說話了。
這一仗,宋襄公受了重傷,幾年後就去世了。
智慧寄語
愚蠢的宋襄公隻講仁義,而不去尋找有利戰機,靈活打擊敵人,結果戰敗,更因此丟了性命。父母應教育孩子,在生活中要分清好人和壞人,對壞人要堅決打擊,不可以姑息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