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晉文公信守承諾的故事
晉文公履行了自己的諾言,雖退避三舍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公元前655年,晉國因爭奪王位繼承權,發生了內亂。結果太子申生被殺,他的弟弟重耳出逃流亡在外。公元前637年,重耳到了楚國。楚成王預見到重耳將來有可能回國當國君,因此,楚成王不僅不歧視重耳,而且熱情招待了他。
一天,楚成王舉行宴會,招待重耳,氣氛熱烈、融洽。席間,楚成王乘著重耳酒酣耳熱的時候,問道:“公子,如果您能返回晉國,主持國政,將用什麼報答我呢?”重耳未料及楚王會提出這樣的問題。但是,他畢竟是個富於政治經驗的人,稍加思索便說:“你們楚國,美女侍從多得數不勝數,金玉多得堆成山,色彩鮮豔的羽毛,潔白細潤的象牙,堅固耐用的皮革,樣樣都有。我們晉國所有的,連一個零頭也及不上。”這時,重耳顯出很抱歉的樣子,停了停又說:“這叫我拿什麼來報答大王呢?”楚成王笑著說;“您總得用什麼報答我吧?”
重耳聽後,語氣舒緩而有力地說:“如果托您大王的福,我能夠返回晉國,登上王位,那一定不會忘記大王對我的恩情。要說報答,吃的用的,您應有盡有。我隻想到將來,如果晉楚兩國在中原發生戰爭,那我一定命令晉軍先‘退避三舍’。”
後來,重耳返回晉國,終於當了國君。他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晉文公。他即位以後,整頓內政,發展生產,晉國漸漸強盛起來。其實,晉文公也想像齊桓公那樣,做中原的霸主。他早就看出,要當中原霸主,就得打敗楚國。
不久,因為楚國攻打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文公認為應該扶助有困難的國家,於是率兵先打下了歸附楚國的兩個小國(曹國和衛國)。以此為導火索,晉楚兩國在城濮地方發生了戰爭。
楚軍一進軍,晉文公立刻命令自己的部隊後撤三舍。當時有些將士不理解,輔佐晉文公的大臣狐偃便說:“打仗先要憑個理,理直氣就壯。當初主公在楚王麵前曾允諾雙方要交戰,我們先退避三舍。今天後撤,就是信守諾言,否則,我們就理虧了。如果我們退了兵,他們還不肯罷休,那就是他們輸了理,我們再與他們交兵不遲。”於是晉軍上下一條心,一氣後撤了九十裏。但是楚將仍然不肯罷休,一步一步追擊晉軍。結果,大戰展開了。最後晉軍打敗了楚軍。
智慧寄語
言必行,行必果。言而無信的人得不到他人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