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執著的伯夷、叔齊(1 / 1)

第2章 執著的伯夷、叔齊

執著原為佛教用語,指對某一事物堅持不懈,不能超脫。後來指固執或拘泥,也指堅持不懈。

伯夷、叔齊都是殷代孤竹國(今河北盧龍南)國君的兒子。國君想把帝位傳給幼子叔齊,叔齊認為應該由大哥伯夷即位,便不肯繼承。伯夷則認為叔齊即位是父親的命令,作為兒子應該順從,於是不肯即位,不久便逃了出來。叔齊也不肯即位,逃了出來。沒辦法,國君隻好把帝位傳給了二兒子。

伯夷、叔齊聽說西伯姬昌敬老尊長,於是決定一起投奔。到了周,西伯已經去世了,武王正用車載著西伯的牌位,率領軍隊征伐殷紂,他們攔住武王,阻止勸說,認為父親去世了不先埋葬卻要發動戰爭,就是不孝;周作為殷的臣子,以臣的身份討伐君王,就是不仁。因此,他們堅決反對伐紂。武王的左右隨從要殺死他們,太公望說這是仁義的人啊,於是就命令部下將他們扶走。

武王滅掉商後,天下百姓都擁戴周的統治。而伯夷、叔齊覺得周不仁不義,再吃周的糧食就是恥辱,於是便在首陽山(今山西永濟南) 過起了隱居的生活,靠吃野菜過活,不久便餓死了。臨死前,他們仍然認為,武王伐紂隻不過是用殘暴勢力代替殘暴勢力的惡劣行為,感歎自己命運不好,沒有遇到神農、虞、夏的大好時代,而偏偏遇到這君臣相爭鬥的亂世,以致找不到一個好的歸屬。

智慧寄語

從曆史角度看,“武王伐紂”是順應時代發展的,但對於伯夷、叔齊來說,“仁義”才是最重要的。因此,為表達抗議而拒絕吃周的糧食,最終失去了生命。像這樣有曆史局限性的故事,父母應“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告訴孩子在生活和學習中需要一種堅持和執著的精神,但要避免鑽牛角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