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項羽不會這麼陰險。
“報!漢軍已經退兵!”
“報!漢軍焚毀陳倉城,連夜退入陳倉道!”
“蘇代這個縱橫家,真是不容小覷。”
張華在自己的營地,已經可以望見漢軍火燒陳倉產生的濃煙。
張華派縱橫家蘇代入蜀,遊說蜀地的諸侯出兵襲擊漢中,迫使劉邦回師,讓出陳倉。
蘇代果然成功,讓張華不費吹灰之力,拿下陳倉。
雖然陳倉城在漢軍撤退時,被漢軍焚毀,但以大夏的國力,在廢墟上重建一座鎮子,也不是什麼難事。
最重要的農田,漢軍無法摧毀。
如果蘇代遊說蜀地諸侯失敗,張華也有預備方案——與劉邦決一死戰。
陳倉,無論如何,也要拿下。
這下,劉邦主動退兵,夏軍至少可以減少七、八萬人的損失。
呂玲綺問道:“主公,是否要末將率兵追擊?”
“不可深追。”
張華製止呂玲綺追擊漢軍。
張華記得,曆史上,五子良將之一的張合,因為追擊諸葛亮,被設伏殺死。
劉邦的軍師陳平,料事如神,在撤軍時,必定會設伏。
陳倉道不利於大軍展開,一旦追擊,定然會出事。
張華的目的隻是占領陳倉,不與劉邦決一死戰,他還要留著兵力攻打其他地方。
“攻城為下,攻心為上,不戰而屈人之兵,才是最高明的兵法。看來,此人果然是明主。”
王守仁出任軍師,跟隨張華攻打陳倉,結果還沒有獻上一策,集結在陳倉一帶的十六萬漢軍已經撤走。
攻打陳倉的部署,早在王守仁出仕之前,已經定下。
張華沒有特別依賴某一個謀士,有自己的主意,各個謀士隻是提供建議,以及完善張華的計劃。
這也是王守仁認可張華的一點。
漢軍軍師陳平,與周亞夫、灌嬰、樊噲等漢將殿後,進行設伏。隻要夏軍武將來追,山道中伏兵四起,滾石亂木砸下,夏軍武將必定兵敗身亡。
然而陳平一行人等了一日,夏軍始終沒有前來追殺。
“張華此人,膽大心細,思慮周全,用兵詭異,估計他隻想取陳倉,其誌不在漢中。夏軍不會來追了,我們退回漢中。”
陳平見夏軍始終不出現,推斷出張華的意圖,於是選擇與周亞夫、樊噲等武將,與劉邦退回漢中。
“……”
周亞夫沉默寡言,他一度敗於張華的突襲,知道此人不容易對付。
漢軍的伏兵出來,隨後退回漢中,周亞夫最後望了陳倉一眼。
“十幾萬漢軍怎麼會一夜間突然撤走?難道是漢中受到威脅?”
在陳倉城附近的山頭,蒙恬率領一小隊黃金火騎兵,目睹劉邦的漢軍主力回師漢中,拱手讓出陳倉,大概知道發生了何事。
這種情況下,能夠迫使劉邦突然撤兵,隻有兩種可能,一是缺糧,二是漢中受到威脅。
“蒙恬,這個擊敗你的人,確實是一個強敵。”一個秦國武將出現在蒙恬身邊,一襲黑甲,俯視下方接手陳倉的夏軍,盛氣淩人,“我們已經很久沒有聯手征戰了,上次我們聯手征戰,還是率兵二十萬攻打楚國,險些滅亡楚國……可惜,當時我太過大意,被項燕擊敗。不過這一回,我李信,不會重蹈覆轍了。”
“恐怕我們二人聯手,也不是夏軍的對手。除非武安君白起在此……但以白起的結局,恐怕不會再為我們大秦效力了。”
蒙恬想到了秦國最強的武將——武安君白起。
白起立下赫赫戰功,但被秦昭襄王賜死,也是飛鳥盡,良弓藏的例子。
白起與韓信,寧願投靠其他君王,也不願繼續為秦漢效力。
“白起,那人確實可怕。不過,既然白起不願為我們大秦效力,我們隻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擊敗夏軍,占據關中,橫掃天下。”
李信依然戰意高昂,想要重現當年掃滅六國的壯舉。
“漢軍既然已退,我們也沒有必要在此地監視了。”
蒙恬與李信率領黃金火騎兵,消失在大雪中,馬蹄印很快被積雪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