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不戰而屈人之兵(2 / 3)

實際上,除了韓信、項羽,還有冒頓單於,同一時代,劉邦並不懼怕其他武將。

周亞夫、曹參、周勃、灌嬰之流,皆是名將。

如果有韓信、張良、彭越等人的話,劉邦勢力就是真正的超一流勢力。

“真龍天子的氣雲?真的存在這種東西?”

張華觀望劉邦的軍陣,確實有一種壓迫感。

劉邦可以擊敗漢中其他諸侯,重新成為漢中王,確實有可怕的天賦。

不過張華倒不是很擔心。

王守仁言出法隨的天賦更是逆天而行級別的能力。

劉邦讓周亞夫領兵十萬,抗拒馮異、李績,親自率領五萬精兵,抗拒張華。

王對王,將對將。

“構築營壘,隻守不攻。”

出乎劉邦的意料之外,張華沒有與劉邦一較高下的意思,來到陳倉安營結寨,繼續堅守。

馮異、李績的十萬夏軍在掩護張華結營之後,又退回自己的營地,兩座夏軍營地形成犄角之勢。

“他們意欲何為?”

劉邦、周亞夫已經列好隊形,準備和來勢洶洶的夏軍在陳倉決一死戰,結果張華竟然不打了?

而且看張華這副架勢,怕不是要與漢軍對壘一整個寒冬,就看誰先堅持不下去。

“事情沒有那麼簡單。”

陳平發現了問題之所在。

張華大可在長安,派出馮異和李績,消耗劉邦的漢軍即可,不必勞心勞力,親自出征。

“恐怕,漢中危險了。”

陳平很快推算到問題的來源。

劉邦勢力,十六萬漢軍長期滯留陳倉,漢中兵力薄弱。

“張華必定已經算到了這一點,而且,他定然派出縱橫家,遊說蜀地諸侯,出兵攻打漢中。張華親征,說明縱橫家已經得逞,大王應當盡早退回漢中。”

陳平快速進行推算,竟然沒有分毫的差池。

三日後,留守漢中的武將,果然向劉邦救援。

“留下三萬兵馬守陳倉,其餘兵馬,返回漢中。”

劉邦聽說後方有危險,而張華又始終沒有決戰的意思,隻好不甘地下令撤兵。

“且慢。”

“軍師還有何見解?”

“張華親率禁軍,進逼陳倉,並非隻是為了逼大王退兵,而是為了攻下陳倉。一旦大王退兵,十五萬夏軍將會強攻此城。陳倉守軍見大王退兵,眾將士毫無鬥誌可言,陳倉必定失守。不如撤走陳倉的守軍和糧草,還能保存實力。”

“舍棄陳倉,可是意味著,將來難以再入關中。”

劉邦被張華的計策搞的心煩意亂,而陳平提出放棄陳倉,退縮至漢中,讓劉邦深感不甘。

失去陳倉,以後漢軍出陳倉道,將會受阻於陳倉關。

陳平不急不緩說道:“臣如此建議,原因有四。”

“其一,陳倉距離漢中較遠,農田受到夏軍襲擊,隻能從漢中運糧。糧隊途徑陳倉道,耗費巨大,且餉饋不繼。”

“其二,分兵守陳倉,一旦夏軍圍城,明年還要發兵救援,疲於奔命,漢中容易被他人所取。”

“其三,即使放棄陳倉道,將來關中有變,還可以出褒斜道,進入關中。”

“其四,如果無法取關中,或許可取巴蜀。”

“原來如此……”

劉邦聽完陳平的分析,認為不無道理。

完顏宗望被殺,劉邦進軍關中的契機已經失去,因此,陳平主張放棄陳倉,將重心放在經營巴蜀。

“令陳倉城所有守軍,分批撤回漢中。”

劉邦著手退兵。

在舍棄陳倉城之前,劉邦令人帶走所有的糧草和兵器,又下令焚毀陳倉,不給張華留下任何東西。

陳倉城變為一片火海,濃煙滾滾。

劉邦眼神中倒映著熊熊火光,總感覺憋著一股氣。

與張華交戰,讓劉邦有力無處使,深感憋屈。

張華始終不與劉邦決戰,不戰而屈人之兵,迫使劉邦放棄陳倉,退回漢中,劉邦很是鬱悶。

這個時候,劉邦寧願自己的對手是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