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領袖梨園,唱戲為生
關漢卿(約公元1220年-1300年),號己齋叟,元朝大都人。關漢卿原來在太醫院裏做醫官,經常接近達官貴人。但他從不巴結權貴,總是和唱戲的藝人們聚在一起。後來關漢卿幹脆離開了太醫院,專門從事劇本寫作。
元朝時,中國的戲曲繁榮,尤其是北方的雜劇,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在大都,人們常坐在勾欄和瓦舍裏觀賞雜劇的演出。雜劇的表演有唱、舞、說白,還有樂器伴奏,劇情引人入勝,深受人們的歡迎。
那時,元朝的統治者是蒙古族,他們對漢人做官設了很多障礙。漢族的讀書人想做官很難,關漢卿對戲劇很感興趣,便開始了戲劇創作。
關漢卿經常到勾欄瓦舍,與藝人們一起談戲,一起研究表演技巧,有時,他也親自登場,上台獻藝。
那時,戲曲界同行組織了“玉京書會”,關漢卿常去參加。人們聚到一起,不是談論寫劇本,就是排演新戲目。關漢卿為人正直,學問很高,談吐幽默,人們很喜歡他,推他做首領,戲曲界又叫“梨園”。
元朝是個民族壓迫極端殘酷的朝代,人們被分成很多等級。唱戲的藝人們與乞丐的地位差不多,被看成“賤民”。
許多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看到關漢卿天天與賤民一起彈琴唱曲,都說:“關漢卿竟如此墮落,與演戲的混在一起,太沒出息了。”
關漢卿認為寫戲演戲,憑本事吃飯,總比在官場上幹罪惡的勾當強。他與藝人們在一起,從不分貴賤,真誠換真誠,心情舒暢多了。
後來攻擊關漢卿的人,話說得非常難聽。關漢卿幹脆拿起筆寫了著名的散曲叫《不伏老》。他說,我喜歡吹拉彈唱,隻要是老百姓喜歡的我都喜歡,我是普天下的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願朱顏不改常依舊,花中消遣,酒內忘憂。
關漢卿激動地說:我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當當一柱銅豌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賜予我這般兒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
關漢卿為繁榮戲曲事業做出了貢獻,深受人們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