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燕雲大捷,兵進澶州(2 / 2)

第二年,蕭太後在雙方邊境開設榷場進行貿易,加強了經濟和文化交流。正是《澶淵之盟》創造了和平安定的環境,才使遼國開創了“中興”大業。當時,遼國政通人和,蕭太後受到百官的敬重。

蕭太後充分利用和平的環境,完成了全麵的改革,實現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漢化。

與宋朝簽訂“澶淵之盟”後,為了適應政治和經濟發展,統和二十五年(1007),蕭太後在寧城縣(內蒙古境內)仿照長安、汴京的模式修建一座都城,名為中京。

中京的選址位於以畜牧業為主的北方和以農業為主的南方的中間地帶,可以兼顧遼國南北地區。中京曆時二年建成,方圓四十裏,成為遼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在蕭太後的主持下,遼國基本上完成了封建化的曆程,使遼朝的國力猛增,發展到鼎盛時期。中京的建成是鼎盛時期的象征。

蕭太後在生活中是位教子有方的母親。蕭太後為景宗耶律賢生了四個兒子,三個女兒。長子即遼聖宗隆緒;次子隆慶;三子隆裕;四子鄭哥,生下八個月即天折;長女燕哥;次女長壽女;三女延壽女。蕭太後愛護他們,對他們絕不放任自流,而是加強管教。

對於聖宗隆緒的教育更是嚴格,蕭太後為了使他增長經驗,命令他讀書,特別是對漢文化。蕭太後臨朝執政時,總叫聖宗陪侍身邊,耳濡目染。蕭太後不願放過磨練聖宗的機會。統和四年(986年),宋軍三路大軍攻打燕雲時,蕭太後要求16歲的聖宗同行。

出發前,大臣們紛紛阻攔,不準攜帶幼帝出征,以防萬一,蕭太後仍帶著聖宗上路了。蕭太後認為,遼國女人尚且善於騎射,將來聖宗要獨掌朝綱,怎能不懂軍事?

蕭太後在聖宗身上用盡心思,嚴格教誨聖宗。聖宗從府庫中拿走任何一件東西,蕭太後都會問幹什麼用。聖宗的衣食住行,她經常檢查有沒有奢華的地方,防止聖宗養成壞習慣。聖宗要賞賜大臣,也要征得蕭太後的同意,防止了聖宗濫行賞賜。

聖宗曾經縱情遊獵,擊鞠玩耍,蕭太後堅決製止,把他留在宮裏讀書,讓他研讀《貞觀政要》等典籍。聖宗是個大孝子,對母後的訓誡畢恭畢敬,言聽計從。聖宗親政後,處處以唐太宗為榜樣,沿著蕭太後的足跡繼續推行封建化改革,成為遼國史上最賢明的君主,這與蕭太後的教養是分不開的。

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十二月,蕭太後還政於聖宗,去南京頤養天年,十二月初在路上染上風寒,離開了人間,時年57歲。

統和二十八年四月,蕭太後葬在乾陵。聖宗哭得吐血,一個多月吃不下飯。

蕭太後的逝世使韓德讓過於悲傷。統和二十九年(1011年)三月初,韓德讓逝世,時年71歲。聖宗與皇後、諸王、公主及群臣為他發喪,葬禮隆重。韓德讓的遺體葬在乾陵之側。

蕭觀音是遼道宗耶律洪基的皇後,嫵媚柔情,擅長詩詞歌賦,是遼朝曆代皇後中首屈一指的才女。蕭觀音因多次直言上諫而失寵。她的兒子浚貴為太子,年少有為,為奸佞的權臣所忌。母子二人最終被權臣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