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六章 燕雲大捷,兵進澶州(1 / 2)

第六十六章 燕雲大捷,兵進澶州

蕭太後和韓德讓的風流韻事在遼國被視為佳話,中原人視此為傷風敗俗的醜事,他們誤以為這種關係會導致遼朝的動亂。

一天,雄州知州賀令圖向宋太宗趙匡義上奏:“契丹主幼,其母把持朝政,與漢官韓德讓通奸,深受遼人痛恨,大宋可趁機興兵。”趙匡義大喜,經過數年的準備,統和四年(986年)三月,向遼國發動大規模的進攻。

對於宋軍的進攻,蕭太後早就有所防備。當時,宋軍兵分三路,東路主力由曹彬統率,自雄州出發,向幽州進發;中路由田重進統率,自飛狐出發;西路由潘美、楊繼業統率,自雁門關出發。宋軍的戰略方針是以東、中兩路大軍將遼軍主力牽製在幽州,使遼軍無暇西顧,西路軍乘機攻占大同,揮師東進,合圍幽州。

蕭太後命耶律休哥抵抗曹彬,命耶律斜軫抵抗潘美。蕭太後帶著聖宗和韓德讓趕到南京督戰。她的戰略方針是誘敵深入。

蕭太後縱觀全局,決定集中兵力對付東路宋軍。東路宋軍遭到遼兵前後夾擊,水源也被切斷。在激戰中,東路宋軍淹死在拒馬河中者無數。東路宋軍逃到易州,休哥率軍乘勢追殺,遼軍士氣空前高漲。

宋軍剛逃到沙河,還來不及過河,一支遼軍衝了過來,為首者正是33歲的蕭太後。她率軍揮戈殺敵,殺得宋軍掉頭鼠竄,自相踐踏,傷亡過半。宋軍的屍體塞滿了沙河,使河水一度中斷。趙匡義聽說東路宋軍慘敗,詔令全線撤退。

這時,蕭太後抽出身來,集中兵力對付西路軍。耶律斜軫連敗潘、楊宋軍,宋軍逃到朔州(今山西朔縣)。潘美為了陷害楊繼業,強令他攻打遼軍,並假惺惺地表示將在城南陳家口接應。楊繼業被逼無奈,隻好負氣進攻。

楊繼業孤軍作戰,部下全部殉難。他身受幾十處傷,後被生擒,絕食三天而死。

燕雲之戰,蕭太後大顯神威。從此,趙匡義放棄了收複燕雲的打算,宋朝對遼國的戰略進攻轉為戰略防禦,遼國在與北宋的關係上占據了主動。

蕭太後並沒有因此而止步,率軍降服了阻卜、敵烈諸部;征討高麗,逼高麗稱臣納貢。蕭太後把女兒越國公主之女嫁給高麗王,建立盟友關係。宋朝西北部的黨項族首領李繼遷起兵抗宋,蕭太後將宗室耶律襄的女兒封為公主嫁給他,又賜馬三千匹。統和八年(990),蕭太後封李繼遷為夏國王,形成遼夏兩麵夾攻宋朝的有利局麵。

從統和十七年(999年)起,蕭太後調兵遣將,攻入中原,幾乎每次都大勝而歸。統和二十二年(1004年)閏九月,年過半百的蕭太後身穿戎裝,親率二十萬大軍,威風凜凜,巾幗不讓須眉!大遼軍隊在蕭太後的指揮下,繞過宋軍堅守的保、定等地,突然出現在黃河北岸的澶州(濮陽)。對岸就是北宋的京城——開封汴梁。

宋朝危在旦夕,在宰相寇準的鼓舞下,宋真宗的戰車出現在澶州前線,宋軍士氣高漲,蕭太後不得不冷靜地分析前線戰場的態勢。

當蕭太後看到宋朝幾十萬援軍蜂擁趕來,遼軍孤軍深入,犯了大忌,與韓德讓等再三商議,決定和談。

幾經爭執,遼宋簽訂了《澶淵之盟》:遼聖宗稱趙恒為兄,趙恒稱蕭太後為叔母;宋朝每年給遼上貢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雙方各守舊疆。此後的120多年,遼宋從未發生過大的戰爭,這對雙方都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