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經營漠南,重視漢化
成吉思汗行軍打仗時,經常把兒孫們帶在身旁。有一次,成吉思汗西征回國,路邊的草叢裏跑出一隻野兔,十歲的小孫子忽必烈把它射死了。成吉思汗非常高興,誇忽必烈日後準有出息,後來便把他帶在身邊。忽必烈早在漠北潛藩的時候,就在成吉思汗眾多子孫之中脫穎而出。
忽必烈是拖雷的第四個兒子,蒙哥的同母弟弟。忽必烈的母親是一位有漢族文化修養的蒙古族婦女,家裏常有漢族的儒生來往,因此,忽必烈有機會和儒生交往。在母親的影響下,忽必烈從小就深受中原文化的影響。後來,忽必烈常與耶律楚材在一起,耶律楚材給忽他講述曆朝興亡和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這些都在忽必烈的心中留下很深的印象。
忽必烈長大後,經常與中原漢族儒士交往,久而久之,他的身邊逐漸形成了一個由漢人儒士組成的智囊團,忽必烈經常向他們詢問治國之道。
南宋淳佑二年(1242年),忽必烈將僧人劉秉忠召到自己的智囊團中。劉秉忠是一個遍覽群書、精於陰陽術數又善於治道的僧人。他向忽必烈提出了“馬上取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的建議,並向忽必烈講述曆代封建王朝的統治思想。忽必烈通過漢人儒士的幫助,了解了中國前代王朝的治亂興衰史。
忽必烈在學習和接受漢文化的同時,還讓身邊的蒙古貴族跟著學。忽必烈的兒子真金太子從小就向漢儒學習《孝經》。後來的中書左丞闊闊,本是忽必烈“潛邸”時的近侍,忽必烈命他跟隨漢儒學習“治道”。
在蒙古諸王之中,忽必烈受漢文化影響最大,給蒙哥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成吉思汗、窩闊台、貴由死後,蒙哥繼承了汗位。蒙哥是窩闊台的侄子、忽必烈的哥哥。蒙哥繼位後,忽必烈受到了重用。蒙哥命忽必烈全權掌管漠南地區的軍國政事。從此,忽必烈得到了全麵的鍛煉。他積極網羅人才,研究治理國家的謀略。許多漢族儒生和回族、西夏深通漢文化的人,都成為了他的親信。
漠南地區生活著很多漢族人,漠南漢地是蒙古各個地區中最富鐃的地區,而且擁有眾多人口,農業和手工業也相當發達,這為忽必烈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力和物力資源。因此,忽必烈接到任命後大喜,準備擺宴慶賀。足智多謀的姚樞勸諫道:“您此時應深藏不露,不應讓人看出您如此喜愛漠南漢地,否則如果有人從中離間的話,大汗將會收回命令,您豈不是空歡喜一場?”忽必烈聽了姚樞的話以後為之凜然,急忙下令取消歡宴。
忽必烈為了能夠更進一步接觸漢人儒士,鞏固對漠南地區的控製,下令將藩府移到桓州。不久,蒙哥大封同姓,由於蒙哥一向比較疼愛忽必烈這個四弟,於是他讓忽必烈隨意挑選河南或陝西作為封地。忽必烈在與漢人儒士們商量以後,決定挑選關中地區作為自己的封地。隨後,蒙哥又將懷孟地區贈給了忽必烈。從此,忽必烈的勢力進一步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