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統一天下,未竟之業(1 / 1)

第二十一章 統一天下,未竟之業

後周在柴榮的改革下,開始國富民強,於是,柴榮率兵踏上了統一北方的征程。

五代時期,南唐重鎮壽州(今壽縣)成了周、南唐的必爭之地。柴榮準備先奪取壽州,再統一天下。

後周顯德二年十一月,柴榮命李穀為王將,王彥超為副,率周軍攻打壽州。李穀率周軍順著潁水來到正陽(壽縣西60裏處),搭建浮橋渡過淮河,在壽州城下安營紮寨。

南唐壽州守將劉仁贍連忙組織軍隊抵禦。南唐後主知道壽州危急,發兵五萬,分東西兩路前來救援。

李穀見敵軍聲勢浩大,想退守正陽浮橋。柴榮知道壽州久攻不下後,在親征途中又聽說李穀準備退兵,忙命人製止,並且派李重進率軍向正陽進發。

南唐西路軍統帥劉彥贍見李穀退兵,誤以為周軍畏懼,於是率大軍追趕。雙方在正陽東遭遇。實際上,劉彥贍本人非常膽小,在大軍陣前安設“拒馬”,上麵安上利刃,又以鐵繩係住,還用木刻猛獸來嚇唬周軍。

周軍士兵見了,哈哈大笑,立刻士氣大振,斬唐軍首級萬餘,劉仁贍隻好退守壽州。南唐東路軍見了,決定從定遠退到清流關堅守。

第二年正月二十日,柴榮到達正陽,把浮橋移到下蔡(今風台),他親自來到壽州城下,在淝水北岸安下大營,調集幾十萬大軍攻城。

柴榮見攻城所用的炮石不足,就親自輸送,發現炮石打不到城上,命趙匡胤乘船進入城壕觀察。

顯德四年二月,大將趙匡胤接連攻破唐軍幾個營寨,斬殺三千多人,控製了壽州外圍,使唐軍首尾無法相救,陷入孤立的境地。接著唐軍紫金山大寨被攻破,死傷幾萬人。

退守壽州城的劉仁贍嚇得病倒在床,三月十九日,部下們奉表請降。

就這樣,長達一年零五個月的壽州之戰結束了。

十一月,柴榮率軍攻破南唐江北數州。南唐主見大勢已去,忙割江北14州60個縣與北周議和。

顯德六年,柴榮又踏上了北伐遼國的征途。當他率軍到達滄州時,契丹的寧州刺史漢人王洪不戰而降。隨後,益津關契丹守將終延輝不戰而降。

不久,瓦橋關契丹守將漢人姚內斌開城投降。緊接著,契丹莫州刺史漢人劉楚信、瀛州刺史漢人高彥暉等相繼不戰而降。

就這樣柴榮兵不血刃地收複了三關。隨後,柴榮相繼占領易州和固安縣。

就在柴榮所率大軍攻勢淩厲、進軍順利的緊要關頭,柴榮突然一病不起,攻勢被迫停了下來。

柴榮隻好對已收複的三關作了周密部署後,班師回朝,停止了北伐。

柴榮在班師回朝的途中不斷惦記著病好以後出師北伐,但他的病卻不斷加重。年僅39歲的柴榮回到開封以後,病死於榻。

柴榮臨死前,立年僅六歲的長子梁王柴宗訓為帝。

李元昊是黨項族首領,他不甘對宋、遼俯首稱臣,對內整頓軍隊,改革政治,對外發動戰爭,開疆拓土,最終與宋、遼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李元昊建立了西夏王國,開創了一代偉業,極大地促進了西夏社會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