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七章 外婆的內疚(1 / 2)

一個人,通過他的言行,往往也能看到一點他的品性,而再通過交流與進一步的加深認識後,那麼也能了解的更加深入一些。

張風洋少年時代跟著母親漂泊,是個吃過苦頭的人,經曆過窮苦,經曆過饑餓,甚至經曆過生死危難。

所以有過這些經曆故事成長起來的人,往往都是意誌十分堅定,也是非常有勇氣和魄力的人,想要擺脫窮苦的局麵,就要努力打拚,努力抓住任何的機會。

所以張風洋自小在因所處的環境,以及大哥張風行所帶來的重大影響,也是個意誌堅韌的人,而自小喪父,與母親和哥哥相依為命,所以對親人,也是十分的看重。

也許正是他身上有許多後天培養,再加他先天就聰明的這些特質,讓他在成長之中,又跟著哥哥學到了許多的技能與知識,再加上兄弟二人齊心協力,才在異國他鄉站穩腳跟後,並漸漸成就了一番事業。

但是,雖然事業有成了,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可是母親一直的心病,再加上本身就因落難後留下了病根,一直都是讓兄弟二人非常在意的。

母親經常念叨著想要回家鄉去找回他們的姐姐,並且為當初將他們的姐姐丟在老家而感到內疚,隻是母親久病纏身,兄弟二人也很想去找姐姐,但他們事業也才起步,本想改善一些再行動。

可是緊接著,大哥卻也因早前落下的病根,也相繼也病倒了,所以事業的重擔,就全部落到了張風洋一人身上。

他既要照顧大哥與母親的病情,還要顧及事業上的事情,縱然母親與大哥心裏一直惦念著那個與他們分離多年的姐姐,想帶他們兄弟回鄉祭奠父親,可張風洋卻無暇分身。

於是,大哥的病一拖就是六七年,張風洋用盡所有的辦法,最終還是沒有讓大哥的病得到治愈,最終還是惡化無法救治之後,才撒手人寰。

張風行的病逝,對母親的打擊十分的巨大,同時相繼也使母親的病情更加惡化,到了十分嚴重的地步。

在那個時候,正加上張風洋遇到了一些挫折,在母親病重以及事業不順的雙重壓力下,險些將他也壓垮。

不過好在他是個意誌堅韌的人,他終還是堅持了下來,讓事業走上了軌道,但母親的病情經過多次的救治,他耗費了大量的財力,才終於緩解了一些,卻也造成了癱瘓。

於是這樣一耽擱,又是好多年過去,直到他有了孩子,並將大哥的孩子撫養長大,也使得母親的病根,也終於徹底的解除,雖然依然要靠輪椅,但已經基本恢複了健康。

而母親的病根去除,精神也漸好起來之後,思念故鄉,以及他的姐姐的心就更加的迫切,她半輩子都活在內疚之中,姐姐的事情一直都是母親放不下的。

而張風洋在事業漸漸有了規模,也能有空閑時間之後,他也非常想回中國去找到姐姐,於是在又過了幾年,等母親完全恢複了健康之後,這才有了他們一家人的回鄉尋親之旅。

大哥張風行在跟著母親離開家鄉的時候,當時就已經懂事,而他在病重的期間,也經常一直念叨著想回家鄉,但他回不了,所以就委托張風洋,等他死後,就將他的骨灰帶回去,埋在父親的陵墓旁邊即可,活著不能敬孝,死後能常伴在父親左右,他也算瞑目。

所以這次張風洋回鄉之後,準備將張風行的骨灰埋在了父親的墓前,同時想在不遠的地方給大哥立了個新墓以供後人來祭奠,也算是讓大哥落葉歸根,了了遺願。

但是,當他們提出這個請求後,張家陵老張家的人卻並不允許他們這麼做,並將他們趕了出來,說如果他姐姐同意這件事,他們張家陵自然不會反對,如果他姐姐不同意,就讓他們想都別想。

所以在祭奠了父親之後,張風洋和母親還是帶著失落和幾分抑鬱離開了南縣,隻是母親對姐姐心存的內疚,讓她此生的心願,隻是希望能夠得到姐姐的諒解,那她同樣死也能夠瞑目了。

而在張風洋的心中,對姐姐的印象,也隻是存於小時候那模糊的印象之中,其實他心中也很忐忑,不知道找到了姐姐之後,會發生怎樣的事情,姐姐會不會認他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認不認這個繼母。

當時張風洋也曾想,如果姐姐不認他這個弟弟,也不認母親,那麼如果姐姐的家庭生活條件一般的話,那麼他會給予姐姐一家一筆巨大的補償,便帶著母親回新加坡,也算是了了母親的心事。

隻是他卻沒有料到,當他們找到了關陽鎮,通過鎮民們打聽以後,才知道姐姐一家如今的家庭條件過得很好,甚至是他們的十倍,姐姐有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