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3 / 3)

就在這個家裏,我娶媳婦,嫁姑娘,迎來了一個個美好的明天。有人問,現在你的住房條件滿意啦,如果今後再有好的住房你還搬不搬?我回答,隨著社會的發展,今後肯定有更好、更舒適的住房,那就讓子孫後代去享受吧,我是不再搬家了。

侃侃孫侃

數年前,當陽市首屆作家協會成立之際,我就得知那位叫孫侃的老人被大夥兒推選為了作協主席。結識孫侃先生,是在一九九六年金秋“玉泉山筆會,上。筆會報到那天,我剛走進玉泉山賓館,隻見迎麵走來一位墩實、厚道的老人,那老人麵帶慈祥的笑容,說話顯得有點局促,問我是不是‘楊力同誌”,並同時自報家門叫“孫侃。”孫侃雖名日‘侃,,但並不擅長於‘喻獷道,更多地則是喜歡做點實事,既為自己四十年的文學夢想,也為當陽那些同樣癡情於文學夢的文友們。華章先生曾著文稱“孫侃是一位勤奮的寫作者,又是一位熱心的創作輔導幹部”。作家陳宏燦評價孫侃做人辦事如一頭‘譜黃牛”,憑借的都是一個質樸。與孫侃先生有過一次交談,又翻了一遍他贈與我的兩本文集,我對孫侃其人其文更了解了。

一九三五年八月,孫侃生於河南洛陽南郊的諸葛鄉馬村。隨著解放戰爭的炮火在中原打響,十三歲的孫侃光榮地加入中國人矛解放軍。小學未畢業的孫侃在行軍作戰之餘,愛讀書的癡心仍不改。每到駐地他就在老鄉家裏找書看,並學著寫一些刊於牆報的表揚稿。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十六歲的孫侃又跨過鴨綠江來到異國他鄉。一九五二年底,孫侃所在的部隊剛打過上甘嶺戰役換防到後方休整,國內一批知名的作家、記者便來到前線慰問采訪。組織上分配給孫侃的任務就是為那些作家、記者們帶路找人。與作家們一起,見的英雄人物多了,聽到的烈士事跡多了,他就常常被感動的熱淚盈眶。

一天,一位作家鼓勵孫侃:'小鬼,你怎麼不學習寫稿子呢?”就是這麼很簡單的一句話,對孫侃一生的精神追求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從此以後,孫侃邊學文化邊學寫作,但終因底子太差,幾年的心血無一字變成鉛字。在眾多的退稿信中,最令孫侃難忘的是《解放軍文藝》退回的一篇散文,那編輯的回信竟比孫侃的雛品”還長。因為有這些甘為他人,'w嫁材,的編輯老師們的精心培養,孫侃更加堅定了畢生勇闖文學這座‘觸木橋,的信念。功夫不負有心人。一九五四年十月,孫侃的散文處女作《國慶節的晚上》,在當時的中南軍區文化部主辦的《戰士生活》上發表,並獲征文三等獎。兩個月後,他的小說處女作《像片》又在《解放軍文藝》推出。有了成功的第一步,孫侃的勁頭更足了。

孫侃老師是從軍營開始寫作的,離開軍營後,又長期在公安戰線從事編輯工作。因此,他的早期作品多以反映軍旅生活為主題。讀孫侃的早期作品,你就仿佛隨著孫侃穿越了曆史隧道,來到了火熱的戰爭年代。對戰士、戰爭的追敘,對友情、親情的懷念,對曆史、人生的慨歎,每讀一篇文章就仿佛淨化了一次靈魂。

七十年代初期,年近不惑的孫侃舉家遷往當陽工作。在“第二故鄉”,他先在省五七六工程指揮部工作,以後經劉不朽、董樂義等師友的峰線搭杯,,被調入當陽縣文化館工作。自八十年代中期一直至今,組織上又安排孫侃到當陽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擔任主任。當陽是一塊文學資源十分豐厚的寶地,勤奮的孫侃為這片神奇的土壤而陶醉。在近二十年時間裏,孫侃走遍了當陽的山山水水,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文史資料。玉泉寺的傳說、發生在當陽的三國故事、戰爭年代的當陽革命史、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當陽籍風流人物,在孫侃的筆下,都有大量著述存世。說到孫侃的文學創作,也許難以指出其最具成就的體現在哪方麵。倘若說孫侃是一個少說多幹,隨時都在用自己的筆記錄身邊的人和事,以及自己的思與想的勤奮者,則是肯定

無疑的。孫侃寫作的路子很寬,小說、散文、詩歌、傳記、故事、言論、隨筆均有涉獵,親曆、親見、親聞的文史廣為記述。寫作路子太寬,似有難出,青品”之嫌,但其每一篇文章卻是真情之作,絕無無病呻吟之態。這從孫侃的文集《紅旗·藍旗·星條旗》之中便可見一斑。在那本集子裏,孫侃搜集了一些青少年時代的曆史照片,在書的扉頁,他專門用一段文字,對為自己照過相的遍布於國內外的照相館和個人作了記述。

孫侃醉心於文學迫求的精神固然可佳,然而,其熱心於繁榮當陽文學事業的奉獻精神更為可貴。手中既無權力又無金錢的孫侃,在當陽創辦了一本鉛印文學刊物《長阪坡》;積極促動成立了當陽縣職工文學作者協會,後又負責籌備組建了當陽市作家協會;近十年來,他先後聯絡當陽衛生局、糧油加工廠、廟前煤礦、玉泉山風景名勝管理處等單位,組織縣內作者下鄉、下廠,舉辦過二十多次筆會。通過召開筆會,文友們在一起交流了思想和寫作經驗,培養了人才,推動了當陽文學藝術事業的發展。因為有這位熱心前輩傾心盡力,當陽堅持業餘寫作的作者越來越多,文學空氣越來越濃,文學作品的質量越來越高,冒尖的作者日漸成形,有的作者在某些方麵的創作成就甚至超過了孫侃。對於這些,孫侃的感受不是嫉妒和煩惱,而是激動和興奮。因為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因為從中品嚐到了‘鉤他人作嫁衣,的喜悅和自豪。如果評說新時期的當陽文學,絕不能不說孫侃的存在。對於當陽,孫侃的感情也許不亞於土生土長的當陽人。他說:‘坷南洛陽是我的生身父母,湖北當陽是我的衣食父母。”

“認真做人,恬淡處世,”這是作家孫侃的座右銘,更是我們讀懂孫侃的最好注腳。”

征集文史資料的‘鐵腳板,'―記湖北省當陽市政協文史委員會主任孫侃

曾於去年榮獲湖北省政協“優秀文史工作者,光榮稱號的當陽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主任孫侃同誌,今年8月已年過花甲,並接到了中共當陽市委組織部的離休通知,可是當陽市政協的領導和同誌們卻舍不得老孫離開,便聘請他擔任文史顧問,以將新上任的副主任‘送一程,。

孫侃同誌是1948年參加革命的老同誌,參加過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轉業後於1985年調當陽市政協從事文史資料工作,以後他便深深地愛上了這一行。作為有幾十年風雨革命曆程的他,深知文史資料在存史、資政和向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年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特殊作用。11年來,他共征集文史資料1600多件,近900萬字;編輯出版《當陽文史》巧輯和專著6輯,計300多萬字。征集文史資料是件艱苦細致的差事,孫侃經常提著一個包,內裝筆記本和鋼筆,在當陽市內走街串巷尋找曆史事件的當事人征集資料。有時需要下鄉征集史料而機關又派不出車,他便乘坐公共汽車前往,下了車不管離當事人有多遠,也不管翻山越嶺,都靠一雙腳板步行。在征集建國初期清匪反霸鬥爭史料時,他與有關同誌硬是在各村鎮跑了一兩個月,找到了當年參加剿匪的一些當事人,獲得了寶貴的第一手材料。因此,人們就給孫侃同誌送了個‘鐵腳櫥,的雅號。為了充分發揮文史資料為經濟服務和為進行傳統教育提供優質

教材的社會功能作用,孫侃同誌對征集到的資料都進行認真的精編、精審,提高文史資料的出版質量。當陽是個小縣,經費緊張,孫侃在依靠領導盡可能爭取政府撥款外,還采取多渠道聯合出書等形式保證文史資料的出版。由於他和有關同誌的大力宣傳,使各單位逐漸認識到文史資料存史、資政和進行傳統教育方麵的獨特作用,許多單位願意出資與政協聯合征集本係統的文史資料。曾受過董必武副主席視察的當陽市河溶中學,將孫侃所寫發表在《人民政協報》上的《董必武與河溶中學》編印成手冊,舉行千人大會搞首發式,進行革命傳統教育,並將該書作為學校的傳家寶,凡新生入學首先贈送一冊。孫侃同誌為了文史資料的出版,有時達到了忘我的程度。每編輯出版一輯《當陽文史》,他都要耗費幾個月的時間,特別是在校對時,他在印刷廠裏一泡就是十天半月,工人加班他也跟著加班。在開印《當陽文史》第7輯時,恰遇他愛人生病住院,但這時第7輯的校對工作也正在最為緊張的關口。如果不能及時跟上,不僅影響出版時間,還影響到工廠的生產安排。他的子女都在外地讀書,為了工作,老孫隻好在街道上雇請了一個人到醫院照顧。當他在病榻前握著愛人的手愧疚地說:‘對不起你啊,我的工作……老孫的愛人是1989年的全國勞動模範。她理解丈夫的工作。在病榻上她強忍著病痛鼓勵老孫說:“安心工作吧,一切都會好的。”

如果說孫侃因工作沒能照顧好自已的妻子而尚能諒解自已的話,在對待老嶽母的病情上他一直深感內疚。

那是1993年4月,孫侃突然接到老家洛陽發來的加急電報,說他嶽母病危,要他夫婦速回。當時《當陽文史》第11輯文字稿剛剛送進印刷廠,他就利用工人撿字的機會偕愛人匆匆趕回洛陽。在老家,夫妻倆極盡孝道,每天給老人端湯喂藥,擦身洗臉,可是五天過去了,老人的病情仍不見好轉。第六天,病情依然嚴重。到第七天頭上,孫侃焦急起來了。因為按照與印刷廠的約定,第十天他必須開始校對

工作,而他的愛人是一家分公司的經理,也必須趕回與一廠家履行合同手續。夫妻倆都不能留下來照顧老人,他們倆都焦急地向兄妹們再三說明身處的情況,忍痛匆匆乘火車南下。就在他們由洛陽返回當陽的第二天,老家又發來加急電報:嶽母病逝。

市政協領導和同誌們都感激孫侃同誌對當陽文史資料工作的奉獻,10多年來,他年年都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共產黨員。社會各界人士感激孫侃對統戰工作的貢獻。當陽籍的退休老教師、96歲的老民盟成員趙春珊,一生經曆坎坷,曾在全國及地方的文史資料上發表過許多文章。1993年年底,已是95歲的老人已感到為時不多,但他有一個願望,就是把自己的文史著作編輯成冊,留給社會和後人。孫侃同誌得知這一消息後,就積極為老人籌劃。但老人清苦一生,出版無資,政府也一時撥不出款來。於是老孫就在趙老的許多學生中宜傳此事,自己帶頭捐資100元。在孫侃的帶領下,趙老的許多學生也紛紛解囊,很快籌足了款項。1994年6月,在趙春珊老人96歲高齡時,《趙春珊文史著作集》終於出版發行。當趙老先生在台灣和美國、加拿大等地的學生讀到老師生平經曆的著作時,紛紛寫信表達了對祖國和人民的感激之情。幾個月後,趙春珊先生染病不起,彌留之際,他仍抱著他的著作向子女交代:一定要寫信感謝當陽市政協,感謝孫侃同誌。

4月23日,當陽近200人在長阪坡賓館集會,祝賀孫侃文學生涯50年暨70華誕。宜昌市文聯、宜昌市作家協會派人專程祝賀。省作協黨組副書記、副主席葉梅代表省作協前往祝賀和慰問,祝孫侃健康快樂、創作豐收。中共當陽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工會主席王懷蘭在賀辭中說:50年來,孫老師在各個曆史時期堅持黨的文藝方針,為黨的文學事業作出了貢獻,培養了大批文學新人,寫出了許多優秀作品,人民不會忘記您,永遠感謝您。

孫侃1948年參加劉鄧大軍,1954年開始在《解放軍文藝》、《戰士生活》上發表作品,以後轉業地方工作,一直擔任報刊文藝編輯(文革下放時期除外),堅持工作,堅持創作了上百萬字的文學作品。他的小說《像片》在《解放軍文藝》上發表時曾被列為連隊閱讀要目。他的紀實散文《上甘嶺戰役始發目睹記》、《我與“上甘嶺,中的女衛生員)).《作家魏巍的尊師情結》、《叩渴母親街》及小說《梅花餃》、《野狗子》等曾被多家報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