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呂 蒙 吳魏夷陵之戰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攻下江夏,與此同時曹操率領大軍親征。荊州主劉琮聞風歸曹,曹操坐鎮荊州對吳用兵。劉備與孫吳兵合一處,共同抵禦曹操。
隻就是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以曹操的大敗、孫劉聯軍的勝利而告終,從此三足鼎立的局勢形成。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北歸,命大將曹仁駐守在江陵,與南岸的吳軍對峙。荊州對東吳有至關重要的戰略作用,周瑜想盡快結束這種對峙的局麵,但一時苦無良策。江陵易守難攻,曹仁兵馬糧草充足,要奪下荊州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在周瑜為攻下江陵而費神時,益州將領襲肅帶著大批士卒前來向周瑜投誠。周瑜分外高興,他上書孫權,要求把襲肅的部隊整編到呂蒙的部隊當中,以此來增加攻打江陵的勝算。
呂蒙得知周瑜有此建議,立即向孫權上書,表示這樣做不妥。襲肅剛剛投誠到東吳來,是希望能得到主公的重用,如果把他的部隊劃到自己的指揮下,無異於奪了襲肅的權,讓人寒心,日後還有誰敢投奔東吳呢。
呂蒙的建議得到了孫權的采納,同時也讓周瑜對呂蒙刮目相看。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經過一年的精心準備,周瑜雄心勃勃地展開了攻取江陵的計劃。他先派甘寧攻取了江陵的側翼夷陵,如此一來,立刻使曹軍受到了兩麵的包圍。為了扭轉危局,曹仁立刻派兵分赴夷陵,使甘寧處於曹仁的反包圍之下。
甘寧處境危險,時刻麵臨著城破人亡的危險,連忙寫信給周瑜,要求周瑜火速發兵援救。
但是此時,周瑜也正在為兵少,是否分兵而犯愁。
當時普遍的意見是,目前兵力不足,如果再分兵去就援,萬一敵人來攻,城池必不可守,到時不但夷陵之圍解不了,連自己的陣地也要丟了。
正在大家爭執不下之時,呂蒙力排眾議,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他對周瑜說:"留下淩統一部在此守衛,城中糧草充足,城池堅固,即使曹仁帶兵來攻也可守十日。而解夷陵之圍一定不會用十天,到時回師,陣地無礙。"
接著呂蒙又獻策,說:"我方解夷陵之圍,曹軍必然會延山路逃竄,我們可令三百人先把狹窄的山路用木柴截斷,等敵人逃跑時,路窄難走,加上被截斷,騎兵不能過,定會棄馬而逃,我軍可趁機俘獲戰馬。"
周瑜深感呂蒙之計可行,於是令淩統堅守陣地,帶領部隊去解夷陵之圍。
在夷陵城外,曹軍與吳軍展開了激戰,曹軍大敗,死傷過半。晚上,曹軍乘著夜色沿著狹窄的山路逃跑,半路發現道路被木柴阻塞,無奈之下,隻能下馬徒步逃走。追來的吳軍發現魏軍果然棄馬逃走,獲得戰馬三百匹,軍威大振。
夷陵之戰成為江陵之戰的轉折點,此役後周瑜回師渡江,以夷陵為一翼,兩麵對江陵形成圍攻之勢,發起了對江陵的攻擊。
與此同時,為了確保周瑜拿下江陵,孫權出兵包圍了合肥,切斷了合肥對江陵的救援。曹仁由於孤軍無援,在近一年的交戰中屢戰失利,損失甚重,遂被迫放棄江陵城,退往荊州(治今湖北襄樊)。
周瑜占領江陵,被孫權任命為南郡太守,控製了長江中遊地帶。呂蒙因功被任命為偏將軍,兼任尋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