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薑 維 蜀國的滅亡
經上次北伐之敗後,薑維已經徹底放棄了北伐的念頭,開始像費禕一樣實行休兵養兵的政策,以防為主,並提出了"斂穀聚兵"的新防禦方案。
"斂穀聚兵"的作戰方法其實並不新奇,在曆史上曾被多次使用。這種戰法主要適用於打防禦戰,當敵人長途奔襲來攻之時,我軍可避其鋒芒,拒不出戰,等對方糧草將盡,將要撤兵時在出兵追擊,即可取勝。這種戰法在司馬懿對付諸葛亮,鄧艾對付薑維時都曾經使用。川蜀地勢險要,采用這種戰法事半功倍。
雖然,采用這種策略可以阻擋住敵人一時進攻,但是它並不能扭轉蜀漢滅亡的命運。
景耀六年(公元263年)八月,魏國派十六萬大軍征伐蜀國。
魏軍兵分三路,第一路軍三萬餘人由鄧艾率領,從狄道進軍用來牽製薑維駐守在杳中的主力;第二路軍三萬餘人由諸葛緒統領,用來切斷薑維的退路,防止其對成都的支援;第三路軍十萬餘人由鎮西將軍鍾會統領,這是三軍中的主力,他的作戰計劃是奔襲漢中,然後直搗蜀漢都城成都。鍾會其人,聰明過人,時人稱之為"當代張良"。
因為當時魏國來攻十分突然,蜀國一點準備也沒有,其主力正在杳中,漢中兵力不足,薑維急忙抽調人馬,直奔扼守漢中的險關陰平而去。到了陰平橋頭才發現,此處已被諸葛緒占領,切斷了薑維往陰平去的道路。見此情景,薑維使了一個調虎離山之計,佯裝要轉道孔函穀,諸葛緒果然中計,派兵去追,不料薑維又再次轉回陰平橋,順利到達了陰平,並與駐守陰平的廖化會和。經過在再三考慮,薑維決定放棄陰平,趕忙去陽平關迎擊鍾會。
此時,鍾會正在猛攻漢、樂二城,雖然守城蜀軍隻有五千餘,但因為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鍾會久攻不下。鍾會當機立斷放棄攻取這兩座城池,直接攻打陽平關。
陽安關的守將貪生怕死,見魏軍一到,立刻出城受降,致使陽安關另一守將孤軍奮戰,不久關破人亡。
破了陽安關後,鍾會帶領大軍順陽安關口南下,再破陽平關,繼續南下,企圖直搗成都。
薑維知陽平關已破,便退守劍閣。劍閣是天下有名的雄關險隘,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攻劍閣難於上青天。鍾會大軍無法前進,就跟薑維在劍閣耗了起來,之前還寫過一封勸降信給薑維,薑維看都不看便丟進了火堆。
在鍾會與薑維在劍閣對峙的同時,另外兩路大軍也沒閑著。然而薑維分身無術,加上兵力短缺,對於另外兩處天險之地未加以防守,不久便傳來了兩處險關失守的消息。
這兩處天險之地是江油和綿竹。
鄧艾一部來攻打江油,江油太守司馬邈開門投降,魏軍兵不血刃便占領了此城。司馬邈同時給魏軍做向導,直奔綿竹。
綿竹太守諸葛瞻乃是諸葛亮之子,他與其子諸葛尚拒不受降,死守綿竹。但因諸葛瞻指揮失當,沒有據險扼守,而是開城迎敵,結果寡不敵眾,父子二人兵敗被殺,綿竹失陷。
江油、綿竹失陷後,成都門戶洞開。鄧艾迅速占領成都,劉禪投降,蜀國滅亡。
為了迫使負隅頑抗的大將軍薑維放棄抵抗,鄧艾讓劉禪寫召書命薑維投降。
不久,詔書傳到了薑維的手中。
接到詔書的刹那,薑維哭了。他仿佛看見了諸葛丞相在看著他,繼而轉身而去,無論他怎麼喊,丞相都沒有回頭看他一眼。
薑維望著手下這批將士,他們一個個都久經沙場,跟他出生如死多年,而此刻他們的命運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隻要他一句話,他們就可能生,也可能死,而拒降隻有死路一條。為了能保存最後一點蜀漢的軍隊,薑維做出了一個艱難的抉擇。
降!
他看著陰霾的天空,看著躺在地上的蜀漢的旗幟,心中有一股力量正在沸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