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大商業:通往金山的路不止一條 不讀清華做花王(2 / 2)

隨後,黎斌不想到北京讀書的事很快被鄰居們知道了,鄰居們紛紛來到家裏勸他。盡管後來父母三番五次地要黎斌一定去北京讀書,可是他們最終還是沒有拗過兒子。

時間匆匆而過,很快到了大學開學的時間,黎斌的同學一個個都背著書包邁入了大學校園,而他們引以為驕傲的同學黎斌卻主動選擇了放棄,開始走上了創業之路。

20歲出任總經理

由於以前一直幫著父母打理花卉公司的生意,黎斌對整個花卉公司的運作了如指掌。黎斌是一個很會審時度勢的人,當他發現近年來鮮切花市場競爭太過激烈後,黎斌與父親進行了一次長談。

黎斌認為,由於城市建設、發展的需要,小盆花的市場前景將非常廣闊,公司應大力發展。父親聽後,當即表示讚同。父子倆商談了很久,最終決定全麵停止鮮切花的生產和銷售,全麵發展小盆花。

黎斌的小盆花構想很快變為現實。2000年冬季,小盆花所創下的利潤比頭年同期的鮮切花收入翻了一番。黎宗淩自然對兒子極為賞識。

2001年初,成都市準備對高新區範圍內一環路和二環路兩旁進行美化,黎斌得知消息當即與有關部門取得聯係,大膽提出合作事宜。經過到公司實地考察,最終合作成功。這是黎宗淩搞花卉以來最大的一筆業務,高新區一環路和二環路兩旁全部擺上了由自己公司生產的花卉,數量多達數十萬盆,而且每年都要更換一次。

黎宗淩慢慢發現,兒子雖然年紀不大,可實在是一個經商的人才。就在這年6月,黎宗淩毅然把公司的重擔全權交給了還沒滿20歲的兒子,由黎斌擔任法人代表,並出任總經理。

黎斌從父親手裏接過公司時,全公司隻有兩個花卉生產基地,總占地不到50畝,每個季節最多隻能生產10個品種幾十萬盆鮮花。黎斌接手後,投資200多萬元新增加了一個占地100多畝的生產基地,並向社會公開招聘了13名專業技術人員,公司員工增加到120人,規模擴大後,公司每個季節能夠生產鮮花20餘種,數量突破150萬盆。

有了規模上了檔次,黎斌的生意很快紅火起來。

2002年3月,為美化城市,西安市麵向全國公開招標,全國有數百家花卉企業報名競標。因為花卉的品質好、數量多、價格低,黎斌的公司作為西南地區惟一一家花卉公司競標成功。

再拒清華,做大花卉

2002年7月,黎斌意外地收到了清華大學農業概論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進修班的錄取通知書。可是,考慮到每年要有8周時間必須親自到北京去學習,成天忙碌得一塌糊塗的黎斌最終還是選擇了放棄。

在花卉市場上打拚兩年多時間之後,黎斌在摸索中發現了新的商機。他發現由於周邊個體農戶主要以低檔花的種植為主,造成盆花中的低檔花銷售價格僅維持在1-2元之間,而一些中高檔盆花的利潤卻要高出十倍,甚至幾十倍。2003年年初,黎斌毅然再次作出大膽決定,公司停止生產低檔盆花,而全麵向中高檔盆花的種植與銷售發展。

隨後,黎斌開始為新的生產項目而奔波。他首先修建了中高檔花卉研發組配中心,並遠赴雲南高薪聘請了原雲南大學的5名副教授級別的專業技術人員,專門從事公司中高檔花卉的研發組配工作。

在花卉市場上,大多數的花商隻管把花銷售出去完事,而很少提供售後服務。黎斌充分認識到售後服務的重要性,遂在公司全麵實施。對於每一個前來購花的客戶,黎斌公司的工作人員都會十分熱情地為其提供盆花的維護、保養、擺放設計、運輸等方麵的指導。售後服務帶動了公司的銷售業績,2003年底公司的總資產已經突破了六百多萬元。

黎斌長期和短期發展目標都十分明確:用幾年時間提升公司的實力和形象,使之成為全國著名的品牌,2008年進入北京奧運盆花市場。